【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填海工程,被踢爆兩年前已出現海堤崩塌事故,令堆土湧出原定填海範圍,形成一幅相等於18個足球場的「新填地」,惟當局一直隱瞞。路政署昨承認事故,指承建商已自費進行鞏固措施,預計今年中可回復原狀,又指事件對公眾的影響輕微,故未有公佈。專家則指事故已對環境造成超出預期的破壞,環保署有必要重新評估。
《香港01》早前接獲工程二判商消息,昨報道揭發事件。地政總署航空圖,崩塌事故最早在2014年11月發生,最嚴重時更向海伸延90米之多,令海堤外出現一幅達數千平方米的不規則土堆,大大超出原定填海範圍。
稱中國建築自費補救
該報引述土木工程師倪學仁指,填海時一般會在外圍建造海堤,再在範圍內填出土地,估計因填土速度過快致底層結構變弱造成泥流滑動,令沙泥最終衝破海堤。
路政署署長鍾錦華昨召開記者會解畫,承認海堤出現變形及向外延伸,幅度約5至10米,署方在2014年10月已發現事件,並要求承建商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提交報告,最終由承建商自費在事故位置設立一個面積9公頃的「臨時堤腳荷載平台」鞏固海堤,指該平台沒超過該人工島的23公頃准許永久填海範圍,預計今年中完成鞏固,將受影響區域回復原狀,強調大橋工程可維持在今年底達成通車的條件。鍾錦華又指,由於海堤崩塌事故時有發生,對公眾影響輕微,故未有公佈。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則指,是次事故的崩塌範圍「冇試過咁大規模」,批評署方說法與事實不符。他又指,涉事地點位於環境敏感位置,受影響的填海範圍已超出原有預期,並已造成一定破壞,「有幾多中華白海豚因為咁而受影響、甚至死咗呢?」他認為原有環評的補償措施已經不再適用,環保署有必要再作重新評估。
環保署未有正面回應何時得悉事故及會否跟進事件,只稱正向路政署及承建商索取更多資料,以作進一步調查。
■記者梁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