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從曾蔭權到梁振英 中式吏治的勃興 - 李平

蘋論︰
從曾蔭權到梁振英 中式吏治的勃興 - 李平

前特首曾蔭權罪成還柙,滿城欷歔。一個自詡飲香港水、流香港血的香港仔,成長為第一個華人財政司、成為香港特首,本是眾多勵志故事的主角,可惜未能擺脫中共特色吏治的侵蝕,一失足成千古恨。不過,他2013年曾以鑑於正受廉署調查為由,婉拒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顯示他還有羞恥心,還有對香港廉政制度、法治的尊重。

吏治理念中國化 埋下禍根

中共特色的吏治有三大特點:一是權非民所賦,因而輕民意;二是任人唯親,拉幫結派;三是權利監督機制缺失,官員積小貪而成巨貪。主權移交後,香港吏治開始中國化,到曾蔭權主政時已流弊浮現。
曾蔭權曾發出豪言:「我飲香港的水長大,身上流着香港人的血,我絕不會出賣香港人!」但他由小圈子選舉擔任特首後,揚言「民望於我如浮雲」、對政黨和議員「親疏有別」,都說明他的吏治理念已相當中國化,埋下了他接受富豪款待等有違政治道德事件的禍根,也寫下了他如今成為入監的香港最高級官員的悲劇伏筆。
中共特色的吏治對香港公職人員的腐蝕,對香港廉政制度、司法制度的破壞,不只反映在曾蔭權身上,也反映在他主政時期的一眾官員身上,包括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被裁定藉公職作出不當行為、串謀向公職人員提供利益等五罪罪成,判囚七年半;前廉政專員湯顯明被揭以分拆賬單、修改入賬手法等,超標宴請中國官員,雖獲律政司放生,未被起訴,但對ICAC聲譽的損害遠遠超出其他官員。
中式吏治的絕對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官員不會因同僚涉貪落台而警醒,反而只會前腐後繼,甚至民間也出現接受無官不貪現實而認為有政績的貪官就是好官的心態,變相鼓勵貪腐。官員與民間的這種心態,同樣已出現在香港。唐英年與梁振英競逐特首時,僭建的道德、法治風波曾席捲全港,但梁振英當選後同樣被揭僭建最終不了了之,被質疑收受澳洲公司巨款迄今未見廉署公佈調查結果。

權貴集團襲香港 相互庇護

尤有甚者,中共吏治的利益集團化在香港勃興,從曾蔭權主政時個別官員捲入貪腐風波,到梁振英主政時已發展為中港權貴勾結,肆無忌憚地瓜分政商利益。發展局前局長陳茂波被劏房、囤地等醜聞纏身,竟能晉升財政司司長;梁振英因UGL醜聞纏身、靠政治鬥爭維持管治而被棄選,竟然又傳出將榮升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們甘之如飴,何曾有羞恥心?他們政治地位的提升,除了權貴集團的相互庇護之外,哪有個別官員有如此能耐?
可以說,曾蔭權當年婉拒到全國政協任職,既有先見之明,也是良心未泯,不曾無恥到竊取國家領導人地位以庇護自己過錯。相比之下,中共官員為求類似「入局(政治局)不死、入常(政治局常委)不罪」的庇護,索賄、受賄動輒數千萬元計的案件層出不窮,甚至為求一席全國人大代表竟能行賄400萬元。受中國吏治毒害日深的香港,如果有一日揭發為爭取更高政治地位或攫取更大經濟利益而出現數千萬元的利益輸送案,又何足為奇?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周在對省部級高幹訓話時,強調官員要「警惕利益集團的『圍獵』」,首次公開提出利益集團問題,公開承認中國權貴的利益集團已影響中央權威、決策和施政。問題是,拒絕司法獨立、拒絕民主選舉的中共,又怎麼可能約束、限制利益集團的勢力膨脹,又怎麼可能阻止利益集團把魔爪伸到香港?下任香港特首又要如何阻遏中式吏治在香港的發展,阻遏中港權貴利益集團繼續為瓜分香港利益而釀成政商動盪?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