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實體零售再起頭 - 黃尹華

國策透視:實體零售再起頭 - 黃尹華

上周五早上,在內地經營「大潤發」超市的高鑫零售(6808)股價大升,下午停牌。有消息指,多個電商正與高鑫洽購大潤發超市,惟至高鑫週五晚突發公告,僅承認現與蘇寧等若干廠商商討合作,不包括阿里巴巴及騰訊(700)。但實體零售再起頭,已經有跡可尋,例如阿里去年12月買聯華超市21%股權,今年1月又提出以溢價4成將銀泰商業(1833)私有化,打破市場對百貨零售股將持續消沉的預期。
過往幾年,由於電商銷售渠道成本低,將場租、水電等固定成本皮費重的實體零售打殘。去慣淘寶的人會知道,內地網購越賣越平,尤其生活必需品、衣服等消費品實際處於通縮。但去年開始形勢逆轉,內地即將進入通脹時代,百物加價。東西越貴,消費者越傾向現場購物,擁有實體經營場所的超市、零售店,毛利和食水程度將遠高於電商。

今年1月,內地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為2.5%,PPI(生產者物價指數)為6.9% ,廠商加價幅度遠遠大於店鋪,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有內地券商統計,過往PPI大幅領先CPI,最長只有6個月,內地零售必然逐步加價,直至幅度追平PPI為止。
在過去五年,內地PPI一直是負數,最多到2015年11月達到負5.9%,顯示產能嚴重過剩,造成通縮。到2016年9月終於轉正數,並在11月高過CPI,形成剪刀差,意味廠家開始有能力加價。本欄之前提及,這是中國經濟一個重要的轉捩點。PPI剪刀差對投資市場影響深遠,在鋼鐵、煤炭、工業股已經體現,百貨零售股亦是另一受惠對象。

黃尹華
http://fb.com/decodepolicy
本欄逢周一、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