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後天出爐,坊間多個財務機構估計今年庫房繼續水浸,料盈餘逾700億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其中主因是去年政府賣地收入理想令盈餘大增。資料顯示,截至本月15日,政府於2016/17年度賣地收入達852億,創歷史新高。惟立法會議員指,去年內地走資,中資以高價大舉買地,推高地價,情況並不健康,值得社會關注。
記者:袁楚雙 陳家雄
根據地政總署資料,2016/17年度賣地紀錄,截至本月15日,政府賣出24幅地皮,包括15幅住宅、5幅商業地皮及4個油站,為庫房帶來合共約852億元的收入,創歷史新高,比去年財政年度賣地收益約433億元,按年增加419億元或97%,惟本財政年度尚未結束,上周五截標的鴨脷洲利南道臨海官地隨時逾百億成交,料再推高賣地收入。
15幅住宅地有4幅由中資投得,海航集團在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合共以逾200億元投得3幅啟德地皮,其中,以88.37億元投得啟德第1K區3號地皮為啟德地王。另一間中資機構為五礦地產,以逾40億元投得油塘崇信街與仁宇圍交界地皮,高預期上限四成。
會計師行估算近900億
近期多間會計師行及財務學會均估算庫房繼續水浸,2016/17年度盈餘介乎700至近900億元,遠超政府去年預測只有114億元盈餘。陳茂波昨在網誌透露,今年盈餘超乎預期,其中一大原因是政府賣地收入比預期理想。
面對預算案每年被指「估錯數」低估盈餘,陳茂波解釋每年2月公佈預算時,只能因應當時掌握的情況作出估算,而一年之間市場千變萬化根本無水晶球可預知。他續指,政府賣地收入受複雜多變的市場因素如本港經濟環境、利率水平、物業供求等影響。
他引述去年初大埔荔枝山一幅住宅用地以低於市場估值下限的42%售出;年尾啟德發展區望海住宅用地售價卻高於估值上限的87%,差距頗大,但地價由市場競爭決定,最終成交價和政府估值有差異實屬正常。
陳茂波補充本港稅基較窄,印花稅、差餉、公司利得稅等都是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若財政年度內物業市場大幅波動、或賣地收入超出預算,會連帶影響該年度盈餘。
本身是會計師的立法會議員梁繼昌指,歷任財政司都有估錯數,其中開支尚算容易控制,但佔了全部收入三至四成比例的股票市場、樓市、賣地等,未來一年是賺或蝕其實無基準計算。他留意到賣地的高收入源於不少地皮由大陸發展商以不合理的高價投得,形容情況並不健康,惟自由市場下,政府即使在賣地條款上加辣也無法阻止投標,認為內地走資,中資大舉買地情況值得社會關注。
稅務學會前會長王銳強接受電視台訪問時估計,庫房將有逾700億元盈餘,建議政府可中期檢討財政預算,令估算更準確。他又認為政府應逐步減少短期派糖措施,將資源投放在教育和醫療等應使則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