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康文署剛展開為期3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諮詢,幾近失傳的鳥籠製作手藝早列清單,惜難逃後繼無人命運。75歲的陳樂財,是香港碩果僅存鳥籠工匠,師承已故大師卓康,「卓籠」曾以天價50萬成交。身為入門弟子,財叔由做籠到修籠無一不精。「啲人話我叻,但比起我師傅,差好遠。」尊師重道,這份堅持同樣幾近失傳!
記者:呂麗嬋
情人節花墟人頭湧湧,一街之隔的「雀仔街」卻是另一個江湖。到處都是籠中鳥,清一色麻甩佬,「小姐你搵啱人,財叔係香港第一,喺呢度冇人唔識,旅發局遲啲叫佢出嚟推廣,唔得閒理你㗎喇」。閒着打躉高談闊論的雀友甲乙丙,人人七嘴八舌。
名籠有價 每款只做一雙
「𠵱家啲籠個個一樣,大陸進口大批咁做,以前好多都係本地師傅手作,每個師傅嘅手勢都唔同,我哋內行人一睇就知,有牛籠、又有楊籠。我師傅卓康做嘅,就係卓籠,佢最出名係做籠腳,啲籠好多只做一對,極少重複」。財叔口在說,但雙手沒閒着。鳥籠是傳統手藝,是竹器和木材的結合,講求均勻,籠圈要夠圓,就如行雲流水,多一分少一寸都不完美。「做個籠要幾個月,以前學師,由開竹學起,火燒完熱水烚,好多工夫」。
火水燈上一點紅,竹籤遇熱,在火光下慢慢收縮變彎,力度過猛會斷,過輕紋風不動,統統都是經驗。現代人追求自由,米埔觀鳥既環保又時尚,但在上世紀「籠中鳥」卻盛極一時。50年代,貴公子一手托鳥籠一手搖摺扇;70、80年代,貴族玩意下凡,品茗賞雀,漸趨普及。財叔謂,養雀人對鳥籠都十分講究,手工精緻的名籠有價有市,造就不同門派,各有山頭。
退休前當差、不時來雀仔街打躉的球哥,與財叔相識40年,笑言未成雀友前,曾遇市民報失鳥籠。「最記得個男人氣沖沖咁嚟報案,話個籠值十幾萬,以前唔識,我仲話你講到咁大冇用,我哋唔會賠番錢畀你㗎喎」。內斂的財叔在旁亦不禁偷笑。
座落園圃街的雀鳥公園,搬遷前在旺角康樂街,即朗豪坊現址。「細個同舅父住,佢係我第一個師傅,嗰時卓康師傅住喺樓上,成日嚟舖頭傾偈」。財叔自言一埋位做籠就粒聲唔出。「嗰時(卓康)師傅已經好有名氣,見到我做籠都會指點一兩句」。在人浮於事的年代,哪想到一代宗師竟留意這個13、14歲黃毛小子。
百呎小舖 籠中老人飛不走
「原來佢同舅父講,話想我過去幫佢手」。名師挖角,受寵若驚,二話不說答應。上一代人怕教識徒弟無師傅,這個亦師亦友亦老竇的師傅,卻傾囊相授。「以前冇名氣,有個客人竟指明要我做籠,我話驚做唔掂,佢望吓師傅打眼色,意思係唔識就搵佢教,無非係鼓勵我畀心機學嘢」。小小恩情,記了半世紀。
「喺鳥圈冇咩身份、貧富之分,手藝好、最識觀鳥嘅,就係前輩」。1972年已可獨當一面的財叔,在師傅鼓勵下自立門戶,這個冷門行業,一做便62年。「𠵱家已少做籠,主要幫啲客修補舊籠,不過已冇晒時間」。百呎小舖天花掛滿斷竹枝待修的鳥籠。「𠵱家全港得佢一個做,冇人敢催佢」。坐在一旁的球哥搭訕。「個個叫我唔好退休,話怕啲鳥籠爛咗冇人修理,我話做到點解要退?」財叔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