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日前寫郭子加,尚有一事,亦可順帶談談。我告訴內子,郭子加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他的兄弟姊妹,還有兩個物理學博士、一個數學博士、一個化學博士,以及一個物理學碩士。內子便問,他們的父母是科學家嗎?我答:母親不清楚,但父親郭登敖畢業於燕京大學政治系,專研文史,出版的著作有《中國通史故》、《諸子淺讀》、《讀經淺說》、《中國近代史概要》等,跟數理之學,風馬牛不相及。內子奇怪,怎麼文科人的兒女,居然那麼有科學天才?她繼而告訴我,以前中學老師總說,讀文科需要記性和勤奮,適合女孩,讀理科需要理解和邏輯,適合男生。我聞言但覺啼笑皆非,立即給她一個反例:友人宋以朗,爺爺、父親都研究文學,但他自己不是做了統計學家嗎?
多年前心理學家已做實驗,找來兩批大學女生,一群是參照組別,一群在測試前,被刻意提醒是女性,然後做數學測試,結果一如所料,特別自覺是女性的受測者,表現比參照組差。這就是性別定型誤人子弟之處。文、理兩科,學習內容固然不同,但所需能力相若,實際上哪一樣學得較好,與其說跟才智和性別有關,不如說跟性情和興趣有關。錢鍾書考數學不合格,不因為他低能,只是對數學毫無興趣而已。文學和科學,皆需記憶、聯想、慎思和推理,喬伊斯把荷馬史詩化成後現代小說,愛因斯坦用黎曼幾何建構廣義相對論,我覺得大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代人以為文、理科老死不相往來,又處處以利益計,覺得理科是大勢所趨,於是紛紛重理輕文,而文科中又重英輕中,實在是天大笑話。不妨看看百年前的精英階層怎樣教子。
被譽為「現代電腦之父」的約翰馮紐曼,毫無疑問是出類拔萃的理科人。他爸爸是科學家嗎?不,爸爸讀法律,是位熱愛文史的銀行家,從約翰年幼開始,已十分重視兒子的拉丁文和希臘文教育,理由是:古典語每一個字的結構都遵照複雜規律,因應不同情況而變化,非常符合邏輯,他相信學習這兩種語言,可令約翰的頭腦更有條理。馮紐曼來日的科學成就是否全賴幼年接受的古典語文教育呢?我不敢說有必然關係,但以我個人經驗而言,長年累月做拉丁文翻譯與造句練習,對大腦結構肯定會產生實質變化,好比楊過在瀑布下日夜舞動玄鐵重劍,也會令臂力大增。
學中文,有近似學西方古典語的功效嗎?視乎你怎樣學。考DSE中文的那種學法,我不覺有什麼用。「玄鐵劍」學法,至少要從對聯入手,因為對聯像拉丁文,須遵守嚴格規則,不能隨便寫,還要講平仄、對仗。以左丁山先生前日寫的中文大學元宵對聯比賽為例,上聯「小桃枝上春風早」,冠軍為「爆竹聲中節氣新」,算工整,但還有什麼下聯可對呢?對對子除考慮基本規則外,尚要考慮時地人。比如元宵,要應景也可以這樣對:「五采燈旁逸興高」。但每次這麼單調就不好玩了,所以我們還可考慮別的情景,例如寫給一個和尚,可對「大夢醒時水月明」(醒,在詩詞中讀平聲);寫給清潔阿姐,不妨對「大掃除時垃圾多」,豈不好玩?如果寫給像我這樣的爬格子動物,我大概會對「大筆椽頭麗句清」,一句話嵌入兩個典故。如此學中文,不但有趣,亦能鍛鍊腦筋,只可惜學校不是這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