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胚芽故事】
近年假日山上人來人往,2015年郊野公園使用人次逾一千三百萬,令山徑傷痕纍纍。石級旁看似天然的捷徑,其實是水土流失引致沖蝕形成的水溝。郊野公園山徑維修工作由漁護署技工負責,但他們工作繁多,身為小市民,終於有機會參與,成為義工,今個秋季在技工及專家指導下,體驗就地取材修山徑,級級皆辛苦的滋味。
「成日擔嘢同拎工具,好易整親手腕,痛㗎,冇講畀人知咋。」任職接近三十年,人稱「老總」的高級農林助理員吳國華,已習以為常,這天來到烈日當空的大帽山,遇上跟他分擔工作的十三名義工,把多年的工藝傾囊相授,記者嘗試肩負兩筐泥,舉步維艱,難以想像他們如何忍痛工作。熱心義工做過熱身運動,便輕輕鬆鬆拿起架生,前往須修復的路段。
民眾修山徑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包括台灣及日本等。香港的修山徑工作坊於去年十一月底,毅行者結束後才首次試辦,漁護署透過樂施會及環保組織綠惜地球招募義工,主要為行山或跑山人士。郊野公園主任(中區)洪敦熹指出:「復修到多少不是重點,希望行山人士體驗路面的真實狀態。」他解釋,麥理浩徑為行山人士熟悉,亦是越野跑比賽的常用路徑,損耗度較高。五次工作坊修復的路段,包括第三段雞公山,還有第八段大欖大帽山,約有八十名義工參加。
自己山徑自己修,明白級級皆辛苦的道理,山徑才可長用長有。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是越野跑比賽常客,十分關注郊野公園石屎化問題,透過參加工作坊,才認識漁護署技工用天然材料修路,她希望在水土流失問題不會惡化到要鋪石屎解決。越野跑手曾小強曾於上月在大帽山修山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公眾教育,讓大家更了解天然山徑的重要性。工作坊於今個秋季公開招募義工(詳情留意漁護署公佈),各位愛護大自然的行山人士,是時候坐言起行了。
義工工作及心聲
記者:梁慧琳
攝影:王國輝、梁慧琳
(部份圖片由綠惜地球提供)
編輯:梁浩維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