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胚芽故事】
郊野山公園山徑使用率高,不知不覺造成損秏,來自新加坡及台灣的專家,分別前往麥理浩徑不同路段,指導復修山徑的義工。他們指出行山人士走捷徑,令水土流失加劇,破壞山徑的原貌。各位行山人士要注意了。
工作坊修復的路段由來自不同地方的專家指導,按照不同地形,以就地取材為原則修路,來自新加坡的山徑專家林暉明,前往大帽山給予意見。大帽山的路較開闊,有些人為了方便行走,在草坡開路,形成很多分叉路,義工需要用草皮及沙泥覆蓋分叉路,還原路徑本貌。他修路時建議義工鋪平路段,「山徑跟越野單車徑一樣,梯級越少越好。」至於雞公山的路段上下波幅大,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於本月考察時指出,行山人士都愛走沖蝕溝,致水土流失,部份路段原本是樹林,都消失得無影無蹤,當日的修路工作除了建新石階,也用石頭封住沖蝕溝,減少雨水沖走山泥的機會。她呼籲行山人士別擅自開新路,否則排水問題多年都不能解決。
記者:梁慧琳
攝影:王國輝、梁慧琳
(部份圖片由綠惜地球提供)
編輯:梁浩維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