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生於1930年代 - 李怡

世道人生:生於1930年代 - 李怡

大陸的《中國新聞周刊》出了一個專題「生於1930年」。開頭寫道:「提及當今中國知識界,吳敬璉、厲以寧、周光召、江平、資中筠等前輩猶如一座座高𥧌。他們雖然已經進入耄耋之年,但依然在各自領域中對中國社會轉型的種種問題發聲,他們的言語依舊影響着中國學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而這些人,都出生於1930年前後。於是,記者在這專題對這些30後的人物作訪問,第一個是86歲的資中筠,她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但是2011年她婉拒出席清華大學100周年校慶活動。她說「現在的清華大學是『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毀之』」,這句話流傳很廣。
訪問稿很長,讀後有些感觸。我雖比資中筠晚生幾年,也是生於「1930年代」的人。
第一點我感到認同的是她說民國時代的中小學教育,給我們那年歲的人留下精神底色。那時候的中小學教科書都是由蔡元培、胡適、夏丏尊,葉聖陶等大學者編撰的,這些大學者願意「蹲下來與孩子交談」。我也是民國時代在大陸念小學的,那時我們所受的教育包含了國文、常識、公民與歷史等諸多為培養健全人格設計的科目。資中筠概括民國中小學教育留下的精神底色有三點具體內容:其一是有「君子有所不為」的底線;其二是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其三就是對自己的專業和事業充滿責任感。這些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們的人生根基。
第二點我感到認同的,是她提到馮友蘭的女婿(大概是蔡仲德吧)給馮友蘭的一生做過一個總結:「自我完成」「自我迷失」和「自我回歸」,她認為這個總結對於與她同代的知識分子也同樣適用。
馮友蘭生於1895年,在中共建政前他的儒家學說已經建立一個輝煌殿堂。1930年代的人在49年前雖沒有「自我完成」,但民國中小學教育會留下精神底色。在中共建政後的種種政治運動和洗腦宣傳教育下,確實出現過知識界集體「自我迷失」。這種迷失在中共的思想教育下,產生對不起勞動人民的「原罪」感和要不斷改造思想的認知,並逐漸養成思維模式:凡自己的看法與「最高指示」不一樣時,一定是自己錯了。於是,就上繳了自己的是非判斷權。
我幸而沒有在中共治下的大陸生活過,儘管在左派學校就讀和在左派機構工作,但較廣泛的閱讀,和民國小學的精神底色,算是有一點「自我完成」。其後也陷入某程度的「自我迷失」。不過迷失沒太久,算是較早有忠於自己的「自我回歸」。完成、迷失、回歸,是我們那一代知識人的心路歷程。
第三點我認同的,是她對中國現狀的批判。今天,在國民精神上,尤其是教育方面,培養的是一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取向,把「成功」和「升官發財」等同起來。民國教育的「君子有所不為」「自由平等博愛」和敬業精神,在中國大陸都被丟棄了。
香港自97後,是不是也朝着這個方向墮落呢?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