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港媽帶女訪約旦體驗難民苦

八方人物:港媽帶女訪約旦
體驗難民苦

香港人對敍利亞戰火的了解,也許只局限於新聞照片內的災民。3名港人去年12月到訪約旦,親臨最大難民營扎塔里營地,4孩之母吳李芷華更攜同11歲女兒同行,感觸良多,坦言就算距離災場遙遠,港人亦應該持續關注事件,例如支持人道救援,「工作訓練可以為佢哋(敍利亞婦女)帶來尊嚴同希望。」
吳李芷華和穎琛參與紅十字會的義工探訪團,遠赴中東國家約旦6日,探訪逃難至當地的敍利亞難民。最令吳李芷華難忘的是,與同樣是4子之母的難民阿蘭(Um Adnan)見面。為保護兒子們,阿蘭4年前與丈夫決志離開故鄉霍姆斯,徒步長征3日,逃往約旦,其後丈夫獨自返回故鄉,她惟有獨力哺育幼子,租金、水電費、食物開支全是阿蘭負擔不起的巨額,只能依靠紅十字會的補助度日。吳李芷華憶述期間一度哽咽,「阿蘭話敍利亞冇將來,對未來冇希望,過得一日得一日,我好痛心。」吳李芷華特地帶同女兒穎琛同行,讓她體驗難民的艱苦生活。穎琛指,令她最深刻的是兒童的學習進度落後,如阿蘭的4名兒子,年紀不同的哥哥竟然和弟弟就讀同一年級。穎琛亦稱,難民營的設備很差,大部份難民居住在帳幕和鐵皮屋,地上全是泥路、爛路。

義工:港人應持續關注

另一位有份前往約旦的義工譚成就則到訪約旦當地的紅十字會職業訓練中心,該中心為敍利亞婦女提供職業培訓,如製作肥皂、蠟燭、玩偶等,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可恢復生計。譚指,中心的學生與難民營的婦女有很大分別,「(婦女)返學之後,雙眼有希望。」生計令災民找回尊嚴和希望,亦是人道救援的重要一部份。3人異口同聲稱,本港距敍利亞雖很遙遠,但港人仍需持續關注,令災民不致被遺忘,把難民的情況傳播開去、宣傳反戰訊息、捐助人道救援等。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