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多內地生 帳委會不滿

大學多內地生 帳委會不滿

【本報訊】立法會帳目委員會昨發表第67號報告書,指去年符合入讀學士課程基本要求的中六生推算有2.2萬人,但教資會資助大學首年學士課程學額維持每年1.5萬個,批評撥予大學資源本可用作錄取更多本地學生,現卻用作取錄非本地生,對情況深表不滿,認為不可接受。報告又指7成非本地生是內地生,教資會和教育局應檢討學生組合是否達到國際化。

帳委會批評撥予大學的資源本可用作錄取更多本地生,現卻用作取錄非本地生。李家皓攝

促增資源助本地生

帳委會報告指出,2015至16年有15,730位非本地學生修讀教資會資助課程,佔學生總數16%。而內地學生佔大多數,人數有11,893人,佔全體非本地學生76%。帳委會主席石禮謙指,回歸後大學學士課程學額無增長,在衡工量值角度,認為應增撥資源讓本地學生升讀大學,「唔好嘥錢做TSA」。
報告又促請教資會和教育局,定期檢討撥予大學的公帑分配,包括現時的非本地生學生組合;即絕大部份非本地生均來自內地,是否已達到國際化的預期目標和主要表現指標。報告建議當局研究採取措施促進大學多元化,例如吸引更多非本地生、特別是內地生以外的非本地生入讀,並鼓勵更多本地學生在港修讀研究院課程。
石禮謙促請教育局和教資會訂立國際化的主要表現指標,他解釋,很多內地生表現出色,但不代表達到國際化,「唔係話佢哋唔好,但𠵱家係咪達到國際(化)目標呢?我哋希望唔係淨係睇國內學生,希望睇到多元嘅學生。」他憶述以前很多東南亞國家學生到港大讀書,畢業回國發展,變成當地的首長。
帳委會委員、民主黨林卓廷指,現時非本地生比例嚴重偏差,「國際化」變成「內地化」。他指現時一年有7,000個符合入讀大學要求的本地生未能入讀大學,要轉讀私立大學或副學士,導致沉重學費負擔。
教資會回應稱,一向鼓勵各大學以適合本身的方式推行國際化。去年起至2019年間,各大學會繼續獲得資助,吸引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非本地學生。
■記者潘柏林

本港現時有約1.5萬名非本地生修讀教資會資助課程,當中逾七成為內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