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的林姓新手爸爸,聽信民間偏方「孩子有眼屎需要喝米湯降火」,為剛出生不足28日的嬰兒喝了一星期米水沖奶粉。上周六(大年初八),嬰兒出現嚴重低鈉血症,被送入醫院深切治療病房接受急救。
該未足月嬰兒四肢抽搐、面色慘白。林父稱,孩子出生後有眼屎,村裏長者指奶粉份量太多、太濃,令嬰兒喝了上火了,建議稀釋餵給嬰兒。林父心想:「老人經驗豐富,村裏不少孩子不舒服都找這位老人看。」對這說法深信不疑,開始讓嬰兒喝稀釋近4倍的奶粉,再餵些米水「下火」。
「那天孩子醒了以後一直哭鬧不已,我給他換了尿布,準備餵些牛奶和米湯,但孩子手一直揮舞,不願意吃,臉色也變得有些異常。」林父看到嬰兒開始出現抽搐,四肢如中風般抖動,立即召喚救護車。
「孩子送來時,體內的鈉、鎂都低於正常值,出現了電解質嚴重紊亂,尤其血鈉值已是危急值。」新生兒科王禮周醫生解釋,這是因為奶粉份量少,導致氯化鈉攝入不足而水份攝入正常,從而引起細胞外液過多的低鈉血症導致腦水腫,嬰兒禾會有抽搐、意識障礙等情況。
通過靜脈補充鈉和鎂等治療,嬰兒的電解質紊亂情況獲得紓緩,未再出現抽搐,日前已轉到普通病房接受觀察。王禮周主任指,1勺奶粉兌120毫升的水的份量已過稀,鈉、鎂等攝入量明顯不夠;而米水主要是澱粉,未滿4個月的嬰兒由於消化系統缺少相應的澱粉酶,特別是胰澱粉酶,出生3個月後活性才逐漸增高。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小嬰兒沒辦法消化澱粉類食物,長期餵食米糊容易營養不良。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向《蘋果》表示,市面上的嬰兒奶粉含有的鈉等物質含有一定濃度,如果太過稀釋就會令嬰兒未能吸收足夠鈉(即鹽份),令到身體電解不足,最常見到症狀就是抽筋,另一種講法就是「水中毒」。
韓教授又提及,中國人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以為飲奶粉「熱氣」,而「熱氣」是中醫的概念,反而嬰兒一般的體質通常是虛寒,亂用中醫藥解釋只會造成嬰兒「一身蟻」。他又指,米水本身並不是問題,而尤其是未足月的嬰兒絕對不會「不夠水」,譬如一樽奶當中水份佔有九成,每公斤體重每日平均攝取水份150c.c.,以一個4公斤重的嬰兒計算,應攝取600c.c.水份,太多就會造成「水中毒」,出現抽筋,甚至導致營養不良。
《蘋果》記者/《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