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首選舉提名期前夕,梁國雄宣佈參選的即時效果,是令民主派及其支持者產生了一些十分極端的反應,也令300多個泛民選委就應否提名曾俊華引起的分歧更加表面化。
行政長官選舉辦法十分不公平,完全不符合政治公義,這一點已經彰彰在目,再沒有必要以投白票或其他衝擊行為來凸顯。過往兩屆選舉,民主派參選的作用是迫令被欽點的候選人要依循一些基本的政治禮儀,向市民交代政綱,納入市民的部份。就算是這樣做,特首上台之後,面對的施政困局沒有因而減少,進一步證明制度之失效。
造成這個制度之失效困局的首要責任,是北京當局仍然埋首沙堆,不肯面對政治制度設計既不符合社會的需要,不符合市民的期望,也不能體現一國兩制承諾的政制發展目標。2014年人大8.31決定提出的政改框架引起了雨傘運動及過去兩年的進一步政治對立,充份證明不解決政治爭拗這個死結,政府便難以有效管治。但北京當局似乎還是希望繼續打壓香港人的政治訴求,因此對下一屆的特首選舉作出前所未有的干預。
今天可以看到,似乎是被欽點的林鄭月娥仍然在販賣她那一套「有擔當敢作為」的政治老本,卻是與傳統的建制既得利益力量走得更近。丁屋問題、僭建問題,在鄉議局那27張提名票面前,彷彿已經不再是她的主要關注;漁農界是否在選舉委員會中過度被代表,也突然間因為林鄭月娥說她也喜歡吃新鮮雞而變得無關痛癢;在商界面前,因為要洗脫社會主義者的疑慮,她那些扶貧助弱的抱負便不得不變成次要。更明顯不過的,是她自詡已經在上一次處理政改的過程中,把香港人的訴求充份反映,也沒有作出承諾一定會重啟政改。
不接受政治投機分子
面對這一種強勢的干預及欽點,泛民選委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眼巴巴任由她高票當選,還是透過手頭上那300多票清楚向北京及新一屆政府表示一種態度。面對這一種選前形勢,泛民選委還有分裂的本錢嗎? 梁國雄的參選,自有其一套理據與邏輯,但對建立共識及共同策略,以應對這一屆特首選舉的特殊情況似乎絲毫沒有幫助,反而是火上加油,令分歧進一步擴大。
泛民主派這一次能夠取得三百多個選委席位,說明不少市民就算明知難以左右大局,也要透過介入選委會來表達訴求,也希望爭取比過往更大的效果。如果到了這個階段仍然只顧尋找自己那一片道德高地,以繼續凸顯制度的荒謬及衝擊建制參選人為唯一目的,可以說是辜負了市民的重託。更可能是中了當權者的計,讓被黃袍加身的可以更加順理成章地竊奪下任特首的權勢,又可以繼續置市民的政治訴求於不顧。
泛民選委要以積極態度來參與這一屆特首選舉。與否定8.31框架下的政改方案不同,選委必須面對一個事實,無論用甚麼方法去抵制及凸顯這個選舉的不義,始終有一個人會被選出來,在未來五年成為香港特首,施行各種政策,行使社會的公權力。泛民選委因而要清楚地表達香港人的政治訴求,要讓人人都知道,就算明知特首當選人必定要得到北京的祝福,甚至可能被欽點,但大家還是願意選擇一個有動機與各界溝通,願意面對政改這個棘手問題,而不是徒具「有為進取」這一個幌子,實際上只是被欽點,不惜在權勢及提名票面前不斷打倒昨日的我的政治投機分子。就算最後仍然難以阻止被欽點的人當選,也要清楚表達這種意向,從而把與不義制度抗爭、與欽點抗爭,要爭取政改這個訴求與動力延續下去。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