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嘴刁評台】
白色的帆布隨風躍起,鮮紅的字體寫上「羅東肉焿番」,一個不似在元朗出現的店名。「由開店到現在,仍有不少街坊問我這個字怎麼讀。」黃詠珊(Iris)指着招牌上的「焿」(音羹)字笑說。為了這碗和碗仔翅鬧雙胞胎的肉焿,這對80後情侶甚至辭去穩定的職業,走去台灣拜師學藝。
「第一次吃肉焿,我真的從來沒吃過這麼彈牙多汁、卻又不肥膩的豬肉。」Iris緩緩的說,彷彿要把那片豬肉從回憶裏掏出來。肉焿是台灣的地道小食,材料雖然得豬肉和筍絲,卻深受當地人歡迎。徐亨利(Henry)這才從廚房走出來說:「那時回香港後,我們找來找去都找不到肉焿,因此想將它帶來香港。」兩人在台灣試過十多間不同的肉焿店,最終選定「羅東肉焿番」,只因它的肉酥香十足,羹湯滑溜。
用誠意打動老闆 實習一個半月
「定下計劃後我們就馬上辭職,兩個人背着大背囊,帶着一份簡陋的計劃書就飛去台灣了。」她淺笑道。他們帶着創業夢飛到台灣,沒想到一抵埗就遇上難關。「那天剛巧店舖關門了,我們就呆站在門外,幸好遇到送貨的叔叔。」Henry笑說,那位叔叔告訴他們老闆就住在店舖樓上,我們猛力拍打鐵閘,沒多久就有人來開門。店舖的老闆壓根兒沒想過,他要迎接的竟是一對從香港來的情侶。
打開台灣「羅東肉焿番」的官網,他們也有邀請別人加盟,但原來加盟也有一特別要求,「老闆一般只批給夫婦加盟,因為夫婦有婚約又有經濟壓力,兩人才會一起打拼。」Henry認真的說,老闆也不希望別人打着他的招牌,隨意的開店又隨意的關店。「但你們不是夫婦啊?」我問,他卻回說,「第一次老闆拉着我們聊了好久。後來我們又去了兩三遍,終於打動到他。」老闆主動請他們留下來,說要親授秘方。兩個人就待在台灣的店實習了一個半月,由最初聽不懂台語,跟不上店員的節奏,到最後卻可以用台語溝通,手腳也比以前快多了。去年9月,香港店終於開業,「當時老闆和老闆娘特意從台灣飛來為我們站台。」Iris雀躍的說,兩位老人家拍着心口說,只要有他們在,甚麼都不用怕。
雖然香港人不太吃過肉焿,幸好店舖一個月就收支平衡,「我希望再多半年就能回本吧。」Henry淡然的說。店裏的肉焿都是他們每天即場煮製,賣完就會再煮新一鍋。他們的豬肉就從附近的街市買來,再預先醃它一至兩天,好等肉質變得鬆軟。羹湯除了用生粉水,還加入魚漿,因此吃起來比碗仔翅順口。為了配合香港人的口味,他們還推出了魯肉飯和乾拌麵,從醬汁到肉末都是他們自己做。魯肉飯吃起來滿有肉香,加上特製的胡椒粉更衝擊味蕾,讓你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最特別的是,他們會用國語跟客人溝通,讓客人有像置身台灣的感覺。
女遷就男 從未吵過架
開店以前,兩人原在同一幢大樓上班,女的做採購員,男的做速遞員,「那時經常看到他走出走入。」Iris說,那次因為自己準備和朋友去台灣,順口問他台灣哪兒好玩,就第一次打開了話匣子。不少人總怕情侶開店會分手收場,然而他倆卻從沒吵過架。「其實平常都是她遷就我比較多。」
Henry笑道,自己偶爾會鬧脾氣惹怒女朋友。但採訪當天,他不斷為Iris拿外套和熱茶,只怕她冷壞。雖然他的年紀比Iris小兩歲,看起來卻像她的哥哥一樣。「如果我們兩人不幸分手,這間店我一定留給她。」我想,所有女生聽到這句話也會動心吧。
羅東肉焿番
元朗又新街38號恆富大廈地下
記者:黃映嫚
攝影:許先煜
編輯:伍德良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