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男女結合未能孕育下一代,不少人會將問題歸咎女性。有婦產科醫生表示,臨床上接受人工受孕女士中,1/4人為純粹男伴精子有問題,另有1/4人為男女雙方也有問題;不少人以為行房能力等如生育能力,其實男性即使能勃起及射精,精液量、濃度、活動能力仍可能不合格,男性生育能力亦會隨年齡而下降。想增加懷孕機會,醫生教路「多做幾次」增加射精次數,平日注意健康生活及少穿過緊內褲。
記者:嚴敏慧
婦產科專科醫生陳億仕表示,一對夫婦維持正常性生活,連續12個月內沒有採用任何避孕措施,卻仍然未能成功懷孕,即可介定為生育困難。他指,一般人會為不育是女人責任,但其實部份純粹男性精子出問題,導致不育情況出現。
「好多人以為正常性行為,可以勃起同射精就等於生育冇問題」,其實男性精子要視乎質素,且質素與數量同樣會隨年齡下降,40歲以後開始退化變差。陳億仕指,有研究發現,若婦女的丈夫年齡達35歲以上,流產機率為丈夫年齡35歲以下婦女的1.27倍;高齡產夫生產的嬰兒,日後患血癌、思覺失調、自閉症等機會亦較高。
霧霾損基因結構
生活模式及環境因素亦令男士出現精弱情況。陳舉例,長期攝取高脂奶類食物會可減少正常形態精子3.2%,運動量較少會減少精液濃度,穿過緊內褲亦因溫度上升影響精子健康;環境污染如霧霾,更會令精子量及濃度下降。他解釋,都市化生活模式及環境污染,會產生自由基,繼而破壞精子基因結構,破壞精子外層,減低精子活動能力,以及與卵子結合功能,增加不育及流產機會。他形容,男性生育能力正每況愈下,連世衞也調低男性生育能力標準。
想知道男士生育能力,一般需要進行精液分析,包括精液量、精液濃度、精子數目、活動能力等。陳億仕表示,會建議部份病人進行精液DNA斷裂測試,精液基因斷裂越高,即使進行人工授精,成功率只有不足兩成,進行人工受孕小產機率為正常的兩倍;反之,若病人測出基因斷裂率正常,可先用不同方法提升精液質素,嘗試能否自然受孕。
要解決不育,陳建議增加行房次數,「好多人似為儲埋一次過用,其實會減低精子質素,增加射精次數反而有用」;另微量元素組合補充劑有助提高精子質素。他指,最重要為維持健康生活,保持個人衞生,不要穿過緊內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