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辛捕捉斷腸草三形態

艱辛捕捉斷腸草三形態

【本報訊】曾進行298次實地考察、由大帽山走到大嶼山,並拍下逾萬張照片,醫管局毒理參考化驗室19名成員,用5年時間填補了毒理學資料庫中的一片空白。團隊成員均表示很有成就感,但若要再身體力行,為有毒昆蟲等其他範疇搜集第一手資料,「真係要諗過、度過」,更笑言「最好唔好啦」。

19名成員分工清晰

化驗室團隊19名成員分工清晰,顧問醫生麥永禮負責統籌,科學主任林英豪及高級醫務化驗師陳淑珊則肩負考察任務。林表示,植物生長有時,錯過了便需另覓地點,如屬罕有品種,更只能靜待數月後再拍攝,「每次都要揹住廿磅器材、幾個鏡頭,都幾辛苦」。他說,等得最久要算是斷腸草,影齊花、葉、果實三種形態,「真係用咗幾年,(書冊)出版前先影齊」。
陳淑珊表示,開始考察前對攝影一竅不通,「直頭唔知乜叫單鏡反光相機,𠵱家知道之餘,仲明白影嘢唔可以顧儀態,有時植物就係咁生喺你面前,就算個人要貼住坑渠蓋都要照影」。她稱以往公餘時間較少運動,「(考察)都算係畀咗個機會自己做運動」。
負責後勤工作,要數化驗室的副顧問醫生張耀君及程楚君,前者負責在網上「勘查」實地考察路線的方位,後者則負責搜羅及比對文獻資料。各人職務不同,但均異口同聲地說:「做完呢本書真係要唞下,以後先再諗其他工作。」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