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星期五晚下班高𥧌期發生了令人震驚的港鐵縱火案,造成十多人受傷,在事件中,關於民防的概念是值得普通市民及當權者深思的。
香港無疑是個福地,天災人禍不多,但毗鄰的地區卻有不少的災禍發生,居民的防災意識普遍極強。例如在日本,只要在街上隨便問一個小學生,他也能清楚告訴你在災害發生時的應變措施;一般成年人也可以具體說明在不同情景的防災應對,就是因為日本人每戶都應該有指南,說明了在不同災害時,例如地震、颱風、海嘯或山塌時的應急和逃生方案。應對不同的事件,日本國民的井然有序,就是因為他們身處的地方帶來危機意識,亦建基於平日的民防教育,令意外出現時能將傷亡減至最低。
上一代的香港人,特別是在二戰前後,甚至在六、七十年代,基於社會的不穩定,以及天然災害對本地有較大的影響,市民的危機意識亦較高,更有不少市民參與各類民防單位,例如在後備消防、特務警察或後備警察,以至義勇軍服役。亦有不少青少年參與制服團隊,如童軍、民安隊或聖約翰救傷隊等,大家平日有一定的操練,以面對隨時發生的大型緊急事故。就像在1972年造成大量死傷的6.18雨災,除了正規部門參與救援,當時民安隊、醫療輔助隊、童軍,甚至有數百名市民連日協助搜救,可見當時市民對於災難事件是蠻有準備的。
可是在當今世代,不少市民從沒有想像香港有大型事件發生,平時也不會留意緊急的措施,說實在飛機上有多少人留意空中服務員示範穿救生衣和知道逃生出口位置?因此,就像今次的縱火案,雖然秩序仍算良好,但片段所見,大家似乎不知車廂內滅火筒的所在,除了幫助傷者外,好些人仍留於現場,若是今次不是縱火,而是像日本的地鐵毒氣案,欠缺有系統的撤離,將會帶來極大的後果。
因此,政府部門除了維持現有的災難事件應急協調機制外,不論是教育局或是民政事務局,也應該制訂學生及普通市民的教育工作,如在學校的日常課程,加入民防的教育元素,鼓勵更多青少年參與不同的制服隊伍,從中學習不同的應急概念和實習,據筆者所知,童軍的訓練有教導急救、消防和拯溺等訓練,就是靠由小做起的學習,將來可以應付不同的意外發生。而政府也應該支持不同的企業在員工訓練、公眾課程和社區教育上多花工夫,以提升市民的安全意識。雖然目前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均有公共危機事故的演習,但是市民卻較少參與,將來政府不同的演習,可以考慮加入市民參與的部門,像平時大家在公司或學校做的防火演習一樣,使全民皆有準備。
我們沒有人希望真的有災難發生,但未雨綢繆是必須的,由今天開始,就算政府未開始做,自身也要多留意不同的危機,以能保護自己和照顧他人。
馮志豪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