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50萬 設公眾資料庫眾志赴英美尋檔案 重塑港史

籌50萬 設公眾資料庫
眾志赴英美尋檔案 重塑港史

【本報訊】香港眾志與本土研究社發起「香港前途研究計劃」,一批青年學人將走遍全球7個檔案館,搜羅香港歷史檔案,在中國特色歷史教育下,靠民間力量重塑香港史。計劃目標眾籌50萬元,以整理70年代起香港從前途談判、中共滲透到土地政策制訂等未被發掘的檔案,建立公眾資料庫。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指今年正值香港主權移交20周年,冀重建前途談判的歷史點滴,讓港人思考前路。
記者:白琳

研究團隊周一赴英國國家檔案館開始搜羅檔案。單是該館已有5,000份香港檔案,團隊擬把其中一成數碼化,並以前途談判、政制等範疇整理及分類,稍後將到美國國家檔案館及3個總統圖書館等。

左起:敖卓軒、陳劍青、黃之鋒及鍾曉烽參與香港前途研究計劃。王子俊攝

冀借助歷史思考前路

黃之鋒指港人對草擬《中英聯合聲明》這段歷史所知不多,「大家知道三腳凳否決咗,就係咁多」。今年中共必定藉機重申一國兩制成功的官腔,宣告民主回歸已死的傘運世代應在公共討論尋求突破,「中英的確出賣香港,一國兩制的確名存實亡,除咗呢兩點,有冇新觀點畀到大家?前人犯咗乜嘢錯?我哋要借助(計劃)搵到嘅歷史,知道之後條路點走落去」。
本土研究社成員、大專專任講師陳劍青去年曾到英國國家檔案館搜尋新界檔案,發現該館「收埋好多寶藏」,大批重要資料未被發掘,例如英國曾提出把新界租約的1997年期限改為undetermined(未確定),「釋法、橫洲風波都搵得番相關歷史」。但每當新一批檔案解封,僅極少部份資料透過傳媒曝光。
陳劍青希望藉公眾資料庫推動成立檔案法,「冇歷史意識嘅地方好大鑊,淨係睇到𠵱家,乜選項都會袋住先」。
陳續指本港教育在回歸後,由去政治化變成中共管治工具,香港史從不獲重視,「以前地理讀英國山川河谷,唔讀香港,𠵱家調轉地理都要塞《基本法》,要你認識國家,但係唔認識呢個城市」。
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鍾曉烽也指,本港歷史教育灌輸犬儒態度,「以為係咁就係咁」。他引用《1984》金句:「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指今次計劃旨在「解放過去」,引發港人反思,「等更多人決定將來係點」。
眾籌網址: https://goo.gl/nAxs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