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調整香港財金監管制度?(周光暉) - 周光暉

誰可調整香港財金監管制度?
(周光暉) - 周光暉

年初二新界鄉議局主席往車公廟為港人求籤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四位參選人亦藉新春拜訪各鄉事組織,話題當然離不開鄉議局掌握的27張選委票及在新界覓地解決公私營樓荒不能避免的丁權,村屋面積及高度限制放寬條件的運用。鄉事派亦表示談判及協調的誠意。雖然施政報告已詳細描繪路線圖,然而,落實的方向仍要看各行政長官參選人在這方面的政綱細節。這似乎到今天尚未具備。本人認為議題的焦點是丁權的廢除、時間表、有關的補償辦法以及《基本法》第四十條在香港的演繹,而村屋僭建物有沒有危險及登記都是後話。
另一複雜及極具爭議性的選舉議題是香港財金市場的監管及發展。回歸後以至2008年歐美金融及債務危機發生前這段時間,香港以成為世界三大財經中心為目標,馬不停蹄地與國際接軌及作為國企及民企走出去及上市的橋頭堡等成績都非常亮麗。其間會計準則、企業管治披露及財經監管都先後與國際接軌。香港更廢除了遺產稅,使港人積聚的財富不需外溜避稅。此舉及原有的低稅及在岸稅制亦使香港成為國際財富管理中心。然而,2008年歐美債務危機及金融風暴爆發後,歐美政府及其監管機構實行一連串嚴厲的金融監管,風平浪靜的香港便一字不改地照單全收在香港實行。
要強調的是有關反恐、反毒、反黑等維護全球安全的措施當然應該接納及配合。然而,權慾特強的監管者借勢把監管範圍加闊加深,嚴重地使有關行業及其客戶的運作受影響。問題及矛盾的焦點是監管者只負責合規(compliance),而業界則compliance及performance(表現)都要兼顧。事實是十年來變本加厲的監管使全球財金行業萎縮及裁員,連帶經濟亦不振。這情況亦形成了業內少做少錯、不做不錯、趕客、部門收縮及不要新客等運作文化。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規模較小、資源有限、承受能力較低的銀行、券商、專業機構以及中小企業。過份的盡責調查亦令許多欲來港開戶口的正當私人及公司客戶以至希望在港成立公司的人卻步。這種無形的機會損失是無法估計的。
從另一角度看,已實行要求客戶提供就美國稅例FATCA及今年將會實行的就國際稅務資料的自動交換財務賬戶資料(AEOI)將令財金機構從業員及客戶的關係進一步破壞,亦令人懷疑《基本法》第4、108、110及118條提及的「保障權利和自由、原在實行獨立的稅收制度、保障金融市場的經營自由,提供經濟和法律環境,鼓勵各項投資」等的精神及原則有否被破壞。
近年來歐美的執政黨因民怨而不停地被選民替換。英國公投後更在脫歐,其一大原因是把自主權從歐盟拿回倫敦。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上周更簽了要求檢討銀行被監管過度的行政指令來實行財金監管deregulation的第一步。
香港的行政長官選舉亦已進入直路,未知各參選人的政綱內就過去十年來盲目照抄外國的變態財金監管,證監會及聯交所的雙重監管會如何調整及deregulate?對香港應有自己的監管文化又有何看法?

周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