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衞生署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4個多月,全港19萬名合資格的68至70歲人士當中,約1.2萬人已經參加,比例僅6.3%。雖然參與率不高,但有腸鏡中心為60多名參與者照腸鏡,近八成半人確診瘜肉等癌前病變症狀。有私人執業外科醫生為第一名參與者照腸鏡,即確診第4期大腸癌,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病人組織代表認為數據或反映大腸癌前病變在本港相當普遍,政府須盡快擴展篩查範圍。
記者:于健民
衞生署去年9月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1946至1948年出生的人士,於私營診所或大腸鏡中心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若大便有隱血人士,可選擇在大腸鏡中心接受腸鏡檢查及切除瘜肉。
署方指,截至前日逾1.2萬名市民參與計劃。以本港68至70歲長者人口約19萬計算,參與率只有6.3%。其他數據如有多少參與者確診癌前病變症狀或大腸癌等,署方拒絕透露。署方又指,在兩年內逐步擴展計劃受惠對象至1946年到1955年出生人士,但未有確實時間表。
八成半個案有瘜肉
參與計劃的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受訪時表示,至今接手逾30宗轉介個案,一半以上病人有大腸瘜肉。他更指,在去年10月中旬進行第一宗由該計劃轉介的腸鏡檢查,便已確診病人有第4期大腸癌,「冇諗過做第一個就中」。該病人約69歲,持續便秘超過半年,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肝部,須接受切除手術及化療。
另一有參與計劃的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他所屬的腸胃內視鏡中心至今為60多名合資格人士作腸鏡檢查,八成半個案診斷有瘜肉,與計劃未推出前只有約四成70歲以上個案診斷有瘜肉,大相逕庭。
他認為不少參與計劃人士在過去10年沒有接受大腸檢查,「所以搵到(瘜肉)個案(比例)係會比歐美高」。他又指,不少診斷到的瘜肉「好大嚿」,一名70歲病人的腸壁更有兩粒直徑兩厘米以上的瘜肉,很有可能發展成癌,需用3支電鉗清除。亦有部份個案最終確診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專責小組成員黃至生指,年齡是大腸癌最高危因素,患癌風險每10年以倍數上升。以大於一厘米瘜肉為例,50歲以上人士有30%機率在10年內發展成癌症;70歲後更逾30%。他認為數據或反映社區仍有大批潛在瘜肉甚至大腸癌個案,料今年確診大腸癌宗數升幅顯著。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計劃參與人數極低「連10%都冇」,政府需加大力度宣傳。他又認為私營診所有充足人手應付更多個案,應及早開展下一階段篩查。梁家騮認為大腸癌正進一步年輕化,他診斷過最年輕的求診者為33歲,故提醒公眾,如果有病徵及大便習慣改變,都應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