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大於兩厘米變癌風險達40%

腺瘤大於兩厘米
變癌風險達40%

【本報訊】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專責小組成員黃至生表示,大部份發展為癌症的瘜肉屬於腺瘤(adenoma),即因為腸壁細胞基因變異而形成的瘜肉。腺瘤也有前期及後期之分,如腺瘤已屬後期,又或直徑大於兩厘米,演變為大腸癌的機率可達40%。換言之,越早透過腸鏡檢查診斷及切除瘜肉,患癌風險越低。

大部份初期為良性

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表示,臨床上只有少數瘜肉是源於腸壁細胞組織增生的「脂肪瘤」,其餘都屬於腺瘤。大部份前期腺瘤都是良性,但若果不及早切除,細胞基因會不斷變異,令腺瘤轉為惡性,並發展為癌,周期一般為5至10年。
大腸癌發病人數在2013年超越肺癌,成為頭號癌症,2014年(最新統計數字)有4,769宗新症。每年死亡人數則仍較肺癌為少,2014年有2,034人死於腸癌,位列本港第二位癌症殺手。梁家騮指,腸癌殺傷力因期數而異,只要癌細胞未經血液轉移到肝、肺等其他器官,切除手術能夠提升5年存活率至七成以上,「好多人甚至係可以『斷尾』唔復發」。
即使到了晚期、癌細胞擴散,病人仍可透過手術、化療及標靶藥「三管齊下」,可以提升5年存活率至接近四成。他又強調,不少醫學界研究提出,加工肉及醃製肉類的成份可以增加患大腸癌機率約18%,建議市民盡量均衡飲食。
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在去年9月底展開時,有261名基層醫療醫生及94名專科醫生參與計劃。衞生署表示,截至前日,基層醫療醫生及專科醫生數目分別增至594名及134名。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