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越來越熱鬧,民主派在這場小圈子選舉中一如以往,持非常不同意見。意見分歧或說意見多元化,正是民主或民主化中社會的必然現象,實屬正常。大家目標是一樣,就是真普選。但對甚麼才是實行真普選的最好制度、對手會採甚麼策略、怎樣才是回應對手的最佳長中短策略,因掌握資訊有異、政治判斷有別,而出現了很不同想法。
這些想法可由支持葉劉入閘以分林鄭的票、絕不能讓梁振英2.0當選故兩害取其輕、害怕鬍鬚曾在民意高企下當選令以後難以反對政府、不能放棄原則支持建制派候選人等。不過,大部份都是從結果的角度去看,而不太着重過程。
在香港的政治環境下,中共掌握了大部份政治資源,即使民主派破紀錄地拿到選委會三百多席,但在這種小圈子遊戲,最後還是由中共決定一切。既難知中共的真正底牌是甚麼,我們無論想怎樣,對結果的影響,也是微不足道。若我們能回到民主的本心,就明白結果不是最重要,過程才是。
在符合民主精神的選舉下,若你支持的人不能當選,你也不能不承認選舉的結果,正如不少美國人羞於由特朗普來做他們的總統,卻不能不承認他是由民主選舉產生的美國總統。他們可批評選舉人制度不是很好的民主選舉制度,令得到最多選民投票的候選人也不能當選,卻不能說那制度是不民主。你也可繼續反對特朗普,但還是要承認他是美國總統,因民主看重程序更甚於結果。
延續民間投票精神
民主是關乎程序多於結果,那麼民主運動呢?當然,民主運動的目標是要達到建立民主制度,那應是重視結果的。不過,要使民主運動結果,過程中如何強化公民的民主意識,包括了認同及實踐民主精神,那是同等重要。民主運動要成功,尤其是透過非暴力抗爭去爭取,就更加要重視程序。怎樣能在運動的過程中讓更多人參與,並透過參與去明白民主的精神,才能讓最後建立起的民主制度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此場特首選戰,與其猜度中共的真正底牌是甚麼,或憂慮甚麼的選舉結果才是對民主派最有利,不如利用此選戰去建立民間的民主程序。這也是為何我們要搞包含民間提名及民間投票的特首民投,讓公民能在提名階段開始,至最後投票都有機會參與。提升公民的民主參與是特首民投的最重要目標,而不是對官方選舉最後結果的影響能有多少。
如能加入一些誘因,若有些選委會參考民間提名去行使提名權,甚至會參考民間投票的結果去行使投票權,那麼市民即使被排除於官方選舉外,也能透過選委們間接參與,那就可吸引更多市民參與特首民投。故程序也不是與結果完全分開,只是孰輕孰重而已。
特首民投既是重視程序多於結果的民間民主程序,越多市民參與,特首民投就越成功。2012年由港大民研搞的民投有20多萬人參與,2014年由「和平佔中」搞的民投有80萬人參與。今次民投,香港民情已有了很大變化,能否達到上一次的數目,實難預料,但只要有很多市民參與,延續民間投票的精神,讓市民可通過民間投票系統去決定社會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成功了,分別只是成功有多大。換句話說,所有候選人都有可能輸,但特首民投本身是無得輸的。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