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後真相時代 - 李怡

世道人生:
後真相時代 - 李怡

網絡時代,要掩藏醜聞無疑更加困難了,手機功能使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拍成照片或影片放上網絡;然而,網絡時代也使真相更難確定,因為許多消息都不經查證就被放上網並瘋傳,甚至傳統媒體唯恐「執輸」也不查證就轉刊網上的假新聞,於是社會對「真相」也就難辨真假。
網絡時代之前的世界不是這樣的。我們給報刊寫文章,必須經編輯審查,須符合事實並言之成理才會被取用。媒體發佈的消息,也須再三查證屬實才會發表。在網絡時代,這一切都不需了,任何人都可以發佈消息和發表意見,不管消息真假或文章是否值得看。
如果假消息或爛文章沒有人去看、去理會,也就無大害。然而,網絡時代幾乎人人都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消息,以及與自己觀點、意見或期待相近的文章去讀、去相信甚至去廣傳,於是全世界出現了一個所謂「後真相」的時代。
「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英語詞典》宣佈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這個詞的使用率比在2015年增長了2000%。《詞典》定義「後真相」為形容詞,意指「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在後真相時代,隨意選取資料以得到你想要的結論,是相當容易的事」;「有些評論人發現,我們正活在後真相時代」。
所謂「後真相」,是指忽視真相、不顧事實的委婉說法。後真相政治是「事實勝於雄辯」的相反,即是「雄辯勝於事實」,意見重於事實,立場決定是非;人們把情感和感覺放在首位,證據、事實和真相淪為次要(甚至毫不重要);政治人物說謊,不再是為了瞞騙,而是鞏固目標群眾的偏見,換取共鳴與支持。有評論認為,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正是「後真相政治」的成功。
在美國「保護記者協會」2016年國際新聞自由獎晚會上,獲頒終身成就獎的CNN首席國際特派員Christiane Amanpour說:「有如海嘯般大舉來襲的假新聞網站──其實就是造謠網站──讓人們無法辨別或查證這些說法是否為真。有個專門杜撰假新聞的人就嘲笑,現代人越來越笨,甚麼也不查證,就把假消息到處亂傳。被稱為社交媒體革命的阿拉伯之春,背後推手Wael Ghonim最近也指出,社交媒體可以有效傳遞改革的聲音,卻也可以對改革造成破壞。它會擴大『同類相聚』的人性傾向,把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化成動員的口號,在志同道合者的『回音室』(echo chambers)裏不斷迴響,卻無法推動對話、說服和尋求共識。」
後真相政治在香港的例子是《成報》關於「四人幫」的傳聞。從來沒有人查證這傳聞的可靠性,也不理會這傳聞與現實如何不契合,就憑主觀意願選擇相信並予以傳播。網絡如此,主流媒體也跟進,一些評論者為文也以這個未查證的消息作基礎。對於長期從事傳媒工作或以事實為基礎的寫作人來說,面對這個後真相時代,除了喂嘆我們還能做甚麼?(上)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