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政綱大同小異 有心有容才能有為 - 李平

蘋論:政綱大同小異 有心有容才能有為 - 李平

隨着曾俊華公佈參選政綱,下任特首的四位熱門參選人的政治主張、施政目標都已公開。在輿論最關注的政改、《基本法》23條立法、港獨三大政治問題上,看不到他們有明顯的立場差別,對23條立法更異口同聲稱之為香港的憲制責任。不過,這些政治主張,連同教育、土地、房屋、稅制等政策的差異,顯然不足以構成改變中共欽點人選的因素,不足以構成下月26日投票的勝負因素。

以不狹隘自戀反對港獨

從四位熱門參選人的互動、政策調整、競選風格轉換等細節去看,他們同樣極力塑造港人擁護、有能力有作為的形象,但暫時仍是曾俊華顯得更有心、更包容、更自然,勝過林鄭月娥的刻意公關、葉劉淑儀的酸葡萄、胡國興的大而化之。但面對中聯辦公然為林鄭月娥拉票,面對中共領導人南下深圳箍票傳聞,曾俊華能否入閘、能否勝出,仍是天曉得。
之所以說曾俊華更有心、更包容、更自然,是基於三個因素。其一,香港社會的嚴重撕裂是每位特首候選人首先要解決的難題,否則無論政制改革還是經濟政策、福利政策的改革都難以寸進。這種撕裂的形成,既源於中共未恪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原則,又源於梁振英以鬥爭作為主政基礎,也源於部份港人在抗爭中日趨自我封閉。
曾俊華的競選政綱,一方面呼籲團結、強調人和,以他加入政府服務的背景,說明社會上除了熱血沸騰的抗爭之外,更少不了「非常關鍵的妥協」。如果說這只是政客的老生常談,那麼,他同時展現了「真正的香港從不狹隘自戀,從不故步自封」的心態,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可取的反對港獨的立場:「我們毋須受限於香港為彈丸之地這地理現實,而應放眼於香港的影響力可以輻射到的地方,繼續豐富『香港』這個概念,使之更大、更廣闊、更好。」
其二,要求真普選及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迄今仍是香港主流民意。四位熱門參選人都逆民意而行,強調要履行為《基本法》23條立法的憲制責任,但在如何立法的細節上,只有曾俊華拋出白紙草案說,似有意以此換取中共對普選的支持。

對梁振英是其是非其非

對於全國人大的8.31決定,曾俊華沒有為討好民意而迴避,但也沒有詳談如何消除民主派的疑慮。從談判策略上看,他這樣做無可厚非,關鍵在於他能否堅守自己提出的兩大原則:一是如實向中央政府反映香港各界意見,忠實地履行特首作為中共與香港的中間人角色;二是與社會各方面、各黨派緊密聯繫,努力促進他們之間及他們和中央政府之間的溝通對話。
其三,曾俊華的政綱中最出人意料的是對梁振英的評價,有是其是、非其非的意味,而不像林鄭月娥那樣,從堅定的梁振英路線繼承人變成利益切割者。對香港社會撕裂、特首在政改中角色等問題的反思,曾俊華的政綱有不點名批評梁振英之意,但75頁政綱中只點了一次梁振英的名,卻是正面評價:「我認為特首梁振英先生在房屋問題的斷症,以及相關政策的大方向是對的。」
至於梁振英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及42次的「一帶一路」,曾俊華繼承梁路線的意願還高於林鄭月娥。他還承諾會繼續舉辦「一帶一路」高峯論壇,延續與「一帶一路」國家進行高層互訪、旅遊發展、學生交流的政策。
曾俊華的這番言論不無迎合中共領導人之意,但他2015年接受新華社訪問時大談香港的「一帶一路」角色遠早過梁振英,如今與其說是延續梁振英路線,不如說是落實自己的政策思考。當然,曾俊華也好,其他參選人也罷,惟有心有容才能有為。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