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此時此地 - 張亮

也說亮話:此時此地 - 張亮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有想過把文學和流行曲混為一談嗎?去年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歌手Bob Dylan可能和一般人一樣,對此覺得詫異,文學不是束之高閣、少數人才擁有的語言嗎?
其實中國文學殿堂中的《詩經》《楚辭》,都是由民間口頭傳誦民謠記錄而成,不論是喪治中行者所歌的《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又或者是隔岸追女仔「伊人在水一方」的《蒹葭》,都反映當時民情風貌。
本屆香港藝術節,由慈善信託基金贊助的《世紀.香港》音樂會,就運用文學加流行曲的手法,既包括香港傑出文學作家如張愛玲、劉以鬯、陳冠中、也斯的作品,亦有街知巷聞許冠傑和黃霑的流行歌曲創作,將香港百多年歷史文化用詩歌、音樂交織而成,觀眾可透過節目重新探索了解我城。說是像文學紓尊降貴,其實筆者認為黃霑先生「戈壁灘,沙丘間,聽聽漢風;邊關中,野照裏,認認宋土」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意境足可比肩唐詩宋詞,教化更加不輸任何文學作品。

藝術節一向支持本土藝術家,早於一九七四年便已邀得香港管弦樂團參與演出,在樂團指揮林克昌先生帶領下,演繹全套中國管弦樂作品《梁祝》、《長征》及《白毛女》,轟動一時。除管弦樂團演出具中國特色作品外,當年亦有粵劇和本土流行音樂的參與,由新馬師曾、鳳凰女、梁醒波、靚次伯等名伶擔大旗,於利舞台戲院演出《薛平貴》、《胡不歸》及《貍貓換太子》等粵劇。流行音樂演出擔綱藝人則包括「蓮花樂隊」、鍾玲玲、葉麗儀、徐小鳳及仙杜拉等,粒粒巨星,令人神往。
四十五年來藝術節不但將海外的優秀演出帶到香港,亦成功將本地的傑出藝術工作者,推廣到國際。賽馬會本地菁英創作系列舞蹈劇《炫舞場》和三幕室內歌劇《大同》,將分別於新加坡和倫敦作公開演出,希望他們也獲得國際觀眾讚譽。
「長路漫漫伴你闖,帶一身膽色與熱腸,尋自我覓真情,停步處視作家鄉」,我對今年主題為「此時此地」的香港藝術節充滿期待。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