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高跟鞋換上跑鞋 OL強戰海外馬拉松

【旅遊籽】高跟鞋換上跑鞋 OL強戰海外馬拉松

【旅遊籽:浪迹遊蹤】
渣馬(渣打香港馬拉松)將至,準備了多個月的選手們應該已經暫緩訓練,養精蓄銳,迎接當日42.195公里的耐力賽。十年前,首屆渣馬只有一千人參與,時至今年,報名人數高達十萬人,越多人愛上「跑馬」,亦越多人不甘滿足於香港馬拉松,跑齡只有兩年的關慧妍(Stephanie)已經衝出香港,十戰海外馬拉松。

任職銀行,每日有大堆「死線」要趕,面對「一子錯,全盤數都索」的工作壓力,Stephanie過着返工放工發噩夢的生活。未至於完全不做運動,但跟很多OL一樣,Stephanie笑言自己患上「太陽恐懼症」,怕熱又怕曬,做的運動僅止於室內。由細到大,最討厭的運動就是跑步,中學時期的體育課,跑兩個圈就會停下來,聽到馬拉松三字更加是「走夾唔唞」,跑足4、5小時,覺得連腳都會跛。她坦言當年的自己是一個很實際的人,賺錢買衫扮靚就足夠,無夢想無目標,即使死,對她來說都是沒大不了的事。以前問她人生的遺憾是甚麼,她會回答「無遺憾」。現在再問,她話:「好多遺憾啊。我有很多事情都未做,未去夠旅行,未跑夠馬拉松。以前去旅行以購物行先,現在就調轉,會先看看馬拉松的時間表,那裏有比賽就去那裏。之前跑太多東南亞城市,之後我想去遠些,去黃金海岸也好,紐約、倫敦都好,總之自己就有排要進步。」

於銀行任職的Stephanie指工作壓力大,但跑步令她學懂紓緩壓力。

跑齡只有兩年,Stephanie由十公里、半馬,跑到全馬。

Stephanie每天清晨五點已起床練跑。

日本馬拉松的氣氛很好,市民會自發表演京都傳統技藝為跑手打氣。

因為一隻運動錶 落街跑步

又憎跑又實際,Stephanie形容以前的自己是典型「港女」,眼前一身健康膚色、束着小馬尾,穿着運動套裝的她,明明就和「港女」二字格格不入。令她180度轉變的,竟然是一隻運動手錶。兩年前,撞正健身室裝修,買了新手錶又心急試功能,偶然之下就落街跑步,一跑就跑了十公里,雖然老套,但都要講句:「原來跑都可以咁好玩」。跑完那刻覺得很舒服,見到手錶計好心跳、步速、公里等數據,自認「有少少強迫症」的Stephanie指,自己對數字比較敏感,於是心郁郁又再落街跑下,看到數字每日累積和進步,很有滿足感,無跑不歡的習慣就這樣培養起來。
喜愛跑步的人,大抵對於馬拉松也是情有獨鍾。Stephanie從十公里比賽開始,一步步為「初馬」做準備,除了愛上看跑步鍛煉的書籍,又抽時間上課練體能和配合飲食餐單。還未夠,她最早試過4點起身跑步。晨運是公公婆婆的專利?對80後的Stephanie來說,不是。「我通常五點起床跑步,洗好澡再去上班,就是想去看看日出,不跑反而令我成日不安落。朝跑可以欣賞到寧靜的香港,見到別人清晨開始工作,自己都會再努力些。」卸下跑衣,準備上班的Stephanie,同樣穿着高跟鞋、連衣裙、小手袋,與一般OL無異。不同的是,Stephanie找到情緒和壓力的出口,工作固然辛苦,但笑着辛苦是她活出來的積極。

不論大人小孩,田中鄉民都會出來歡迎馬拉松選手。

令Stephanie從「港女OL」轉變成「無跑不歡」,竟然是一隻運動手錶。

平日不需要上班,Stephanie都會挑戰各種運動,行山都是她鍾愛的運動之一。

推薦初馬跑手 戰日台賽事

Stephanie有兩個第一次都是獻給日本的馬拉松:一是旁觀馬拉松,二是參與馬拉松。Stephanie第一次旁觀的海外馬拉松,是日本東京馬拉松。日本的路跑文化好,未必接觸過跑步的市民都會出來吶喊打氣,單是觀賽也可感受那股熾熱氣氛。她的人生「初馬」也是選擇在日本發生,京都馬拉松就是她的第一個比賽。「日本賽道會安排繞過很多特色景點,沿路更有市民自發表演京都傳統技藝為跑手打氣。賽前的博覽會有大量跑步裝備以優惠價出售,又介紹比賽歷史,一邊玩一邊跑,幾小時很快便過。」
數到最熱鬧,非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莫屬。以盛產稻米為主的田中,原本是比較鄉下的地方,鮮有遊客到訪,但每年的比賽吸引大批跑手到訪,當地鄉民都會特意外出歡迎選手。鄉民會沿路為跑手準備各式的彰化地道小食、時令水果、涼茶,連雪糕也有,雖然Stephanie怕拉肚子忍口沒食,但跑道兩旁的黃金稻穗,以及途經的田野、森林,已令Stephanie大飽眼福。被譽為全台最熱情的田中馬拉松,每次報名都會秒速爆滿,而海外跑手的名額只有500個,要鬥快報名之餘更要靠運氣中籤。
講起新加坡馬拉松,Stephanie苦笑一下,說是「頗特別的經歷」。凌晨十二點起跑,試過下午五、六點逼自己上床休息,但怎樣也睡不着,結果要在炎熱和潮濕的天氣下,捱着眼瞓去跑,Stephanie就話,點都唔會試第二次。不過抱住見識的心態去,柴娃娃玩下當集郵也是不錯的選擇,初馬跑手還是選擇日本或台灣的賽事較佳。

卸下跑衣,平日的Stephanie打扮是走斯文甜美路線。

以前去旅行着重的是食買玩,現時卻以馬拉松行先,那裏有比賽就去那裏。

倫敦馬拉松是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其餘是波士頓、柏林、芝加哥、紐約和東京。

賽前早幾天到埗 先賽後玩

Stephanie強調自己跑得不快,因為比起速度,她更着重過程。「跑步可以無獎,但一定要有相。」是Stephanie享受跑馬拉松的宗旨,所以每次她都會多帶幾套衣服,除了要配合比賽當日的天氣,最重要的是,以免和大會指定顏色「撞色」,影相不夠搶鏡。賽前的博覽會通常有新款跑衣出售,但切勿以新裝備作賽,避免造成不適。用慣的如能量包、按摩膏、防曬等,最好還是自備過境,畢竟海外城市未必有用開的品牌,確保一切準備充足,已經事半功倍。
訂酒店也是一門學問。選址越近起跑點越好,可以方便預交通時間,若報名某些需要抽籤的賽事,應預訂可退款的酒店打底。比賽前預早幾天到埗,讓自己身體先適應氣候時差,唞足精神先出發比賽。馬拉松加旅遊,先賽後玩還是先玩後賽?Stephanie就建議比賽後再大玩特玩,毋須「就住就住」,因試過先玩後賽,去到日本連魚生都不敢食,好掃興。外國馬拉松氣氛好,例如大阪馬拉松,跑段32公里有流動的美食街為選手補給,壽司、餡餅、泡芙、銅鑼燒,樣樣有得食,但之前能量消耗過度,食太急可致嘔吐,要有心理準備忍忍口。
全球馬拉松賽事每年共逾千個,單是日韓台已經有40個比賽。部份熱門賽事,例如倫敦馬拉松,可能搶手得要一年前報名再抽籤,有意跑出香港的話,記得上國際馬拉松協會(AIMS)官網,瀏覽全球馬拉松的資料,不然摸門釘又要等下年。

即使自已去旅行Stephanie都會穿上跑鞋,在異地流一流汗水。

田中鄉民送給跑手的地道手信。

鳴謝:Expedia

記者:劉芷晞
攝影:徐振國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潘肇南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