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哲學家Jim Rohn說過:「One customer well taken care of could be more valuable than $10,000 worth of advertising」。客戶服務,是商業營運的關鍵一環,尤其是天天面對顧客的零售品牌。有次跟一位人妻同事談起這話題,她說連鎖零售集團,有個良好客戶服務的天敵,叫做「入機」。
她曾到一間大連鎖店買包燉湯,希望當場加熱即飲,店員自己拿湯包加熱後遞上,同事發覺店員搞錯,叮熱了另一款湯,客氣地問:「對唔住,我剛才唔係叫呢款湯,可唔可以俾番我想買嗰款俾我?」店員的回答是:「Sorry,入咗機,我換唔到俾妳。」同事說:「但係係妳搞錯咗款湯噃。」店員嘗試用另一個演繹方法,講同一番說話:「明白嘅明白嘅,但Sorry,入咗機我改唔到。」
同事後來又再幫襯,今次千叮萬囑,叫店員檢查清楚拿對湯款,以為萬無一失,誰知加熱時微波爐突然傳出「噗」一聲,店員將湯倒進膠碗,比正常少了三分之一。同事其實知道答案,但都忍不住試問一下:「包湯妳哋剛才叮爆咗,少咗咁多,可唔可以換番包新嘅俾我呢?」答案大家都估到:「Sorry,入咗機,我換唔到俾妳。」
入機,是一種會計及資源管理,是服務標準化統一化的衍生物,但某程度上限制了店員面對顧客要求的處理彈性。如何平衡公司既定規矩與顧客特別需求?一位快餐店的中年收銀阿姐,曾對我作了一次技術示範。
早陣子一家三口到快餐店食早餐,老婆沒什胃口,我和囡囡打算叫兩個餐,跟餐補6元各加一碗通粉,另再額外多加一碗通粉分來吃。收銀阿姐說:「兩個餐只能跟兩碗通粉,系統唔俾我額外加第三碗通粉。不如你另外叫一個通粉餐啦。」通粉餐的份量會大一點,又多了一杯飲品,我怕吃不下太浪費,故維持叫兩個餐便算了。此時,阿姐突然靈光一閃:「等等!」然後問隔籬收銀:「妳啱啱個客叫餐有冇加通粉?冇!好!妳幫我另外打個6蚊通粉俾我個客!」
古有諸葛孔明草船借箭,今有收銀阿姐旁餐借通。我拿了餐坐埋位後,向一位朋友發WhatsApp短訊敘述這件事,結尾我這樣寫:
「蔡東豪曾經寫過一篇文,訪問DHL香港創辦人鍾普洋,講『執生學』,鍾把『執生學』定義為『dealing with an unpredictable outcome on the spot』。這位姐姐用『執生學』,為你們賺多了本來已流失的$6生意。我忍不住即場讚這位名牌寫着『秋玉』的中年阿姐:『唔該晒妳,妳真係好聰明。』阿姐展現出一個燦爛的微笑。只想讓你知道,你有個笑容可親而又醒目的同事。我們兩個,今朝都有了『快活』的一刻。」
這位朋友,正是此快餐連鎖店的CEO。
入機這類經營上的監控管理不可或缺,要避免企管制度成為優質客戶服務的阻礙,靠前線員工的執生睿智是可遇不可求,管理層應時刻思考如何能更貼地氣,在標準化流程上加入一點人性化的彈性。
剛讀了日本傳奇折扣店「唐吉軻德」創辦人安田隆夫講述他建立生意王國的著作《激安王唐吉軻德》,當中恰好提到有趣一例。安田在創業之前靠打麻雀維生,擅長對人性觀察與靈活變通,反映在他以客為尊的服務精神,創出不少零售怪招。
去過日本旅遊購物的朋友,都應該體驗過找續上的一個小麻煩。若埋單銀碼不是齊頭大數,往往找換來一大堆輕飄飄而面值低的一𨨥硬幣,顧客攜帶不便,店員找續上慢慢數亦浪費時間。機價不能改,收錢不能錯,安田想到提供一項貼心服務,在收銀檯旁邊放着裝滿一𨨥硬幣的盒子,供顧客自由取用,省去找續與處理大堆散紙的麻煩。一𨨥硬幣送出再多,對生意影響都是有限,但卻在不影響標準化制度化的前提下,讓顧客覺得窩心。
機器、制度、規條是死的,但人是生的。零售業,是一門捉摸人性的生意,成與敗,往往取決於為別人花心思所多做的一點點。
正如這篇文章,取材用了同事親身經歷的一個小故事。為感謝寫作材料提供,我應承在文末為這個故事加一個註腳:「我那個又大方又美麗的人妻同事並沒有追究」。
有個笑容可親而又醒目的同事,真好。
(隔周日刊登)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uthor/index/166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