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3歲情迷《帝女花》90後粵劇新星「唔做戲或變廢青」

星期日專題:3歲情迷《帝女花》
90後粵劇新星「唔做戲或變廢青」

【本報訊】譚穎倫,粵劇界的Alan Tam。「申請乜證物證,叫親我個名都全人類望過嚟,每次都要遲3秒先敢企起身」,當年爸爸戲言「想大歌星都叫佢老竇」,今日,他真的成了新星,卻是粵劇界的明日之星。新春期間,他為西九戲曲中心在高山劇場演出,首次擔當文武生,是入選接受訓練的14名新晉演員之中最年輕一位,「成個中學階段基本上冇朋友,同學儲波鞋我分期付款儲戲服,好難傾得埋」。初中已獨個兒隨戲班到長洲演神功戲,這個非常90後謂不怕孤獨:「條路係自己揀,冇得怨。」
記者:呂麗嬋

記者一度以為,眼前的譚穎倫不是「香港仔」。香港仔大都關心買樓首期平價機票人工高低,比較知性的或會慨嘆世道中落政治崩壞,但阿倫眼中只有被一般年輕人定性為過時又老土的粵劇,非常另類。走進他那位於葵涌的演員貨倉,古早木箱層層叠,都是他珍藏的戲服和道具,儼如迷你戲服博物館。「呢塊板拆出嚟可以燙衫,化妝箱一打開,就係粉紅色有鏡嘅化妝枱,全港只剩番3個師傅識做」,如數家珍,就像港女數算珍藏名貴手袋,巨細無遺,滔滔不絕。
「爸媽都唔識粵劇,細個只有我會跟爺爺去睇大戲」。鍾情粵劇,只因3歲那年在電視看過一次《帝女花》,主動要求參加兒童粵劇班,但說到不能自拔,他謂全因爸爸的一句話:「佢成日話睇吓你堅持到幾耐。」性格包拗頸,被認定3分鐘熱度,他越要做到最好。別的孩子迷卡通片,他情迷老成持重的《香夭》,亦生亦旦,一句「倚殿陰森奇樹雙」,滾瓜爛熟;別的孩子看現代漫畫,他背古風曲譜,默書可以捧蛋,台詞卻不會忘記。

譚穎倫學生時代已兼職買戲服,貨倉儼如戲服博物館。朱家駿攝

中學開始跑碼頭演神功戲,上妝時倦得呼呼入睡。受訪者提供圖片

去年到法國演出折子戲,在《宴舞醉楊妃》演唐明皇(左二)。

發育變聲 男旦變生角

「初中已跟人去離島演戲,做神功戲午夜12點先可以走,頭班船半夜兩點四,返到去沖埋涼,5點瞓,6點半起身,趕8點返學」。跑碼頭,像上世紀用語,卻是他中學生活的寫照,每天只睡一兩小時,持續幾個月。升高中,有老倌賣戲服,數萬元,每月6,000分期付款。「做粵劇,除非只係茄喱啡,否則好多角色都要自備戲服」。原以男旦為目標,可惜人生總是事與願違,升中時發育變聲,被迫演生角,妥協調節、努力接受,就是不想放棄。
「可能覺得唔甘心啦?」他反問,更像問自己。年輕人可以為理想馳騁,香港父母大都是現實派,全職做粵劇演員,家人不反對嗎?「爸爸以前做生意,喺我小三時破產,之後轉做保安,長期返夜更,唔得閒理我」。他與3個同父異母的兄姐,一度住進倉庫避債,家庭破碎造就獨立性格,初中已偷偷兼職,做侍應和售貨員,賺零用錢養自己。沒日沒夜工作,大部份收入都用來買道具和戲服,他在葵涌的貨倉有11個衣箱,是他全副身家,「要做好件事,就係要咁」。全力以赴,他覺得理所當然。
由汗流浹背的簡陋戲棚到外國藝術節,在新加坡藝術館、巴黎湖邊戶外演出,中學畢業即投身全職演員行列,爭取經驗,不拘一格。23歲,走了比別人更多的路,若不演粵劇,有想過會做甚麼?沉默一陣的譚穎倫這樣回答:「我都唔知,唔做戲,可能我只係一個廢青。」對物質生活無大要求,這個他自己口中的廢青,對做戲卻要求極高,「就算幾句台詞都好,想做好每一個角色」。四出尋找機會,他在facebook成立專頁,又到學校教小朋友認識粵曲,與時並進。

原以男旦(左圖)為目標,後因轉聲改演生角(右圖)。

從神功戲演到法國台板

「去其他地方演出,心情比喺香港輕鬆,反而發揮得更好」。小時候放學後演神功戲,今日衝出香港,他始終享受帶着戲服跑碼頭的生活。上年他應旅發局邀請,於法國波爾多加隆河畔演出折子戲,以京劇《貴妃醉酒》為藍本,扮演唐明皇,唱出新編《宴舞醉楊妃》,又到加拿大登台。「外國人好多時比香港人睇得更投入」,香港人認為過時老土,在老外眼中卻是傳承文化的中國歌劇,自言再無退路的粵劇界Alan Tam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