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甲骨文寫的揮春,像畫畫。甲骨文字的雞字,有啄,有冠,仲有爪,好精神;畫個笑口,上面一個小小的往上的箭嘴,是大吉的「吉」;「壽」字的筆畫更簡單,一個大S,左右笑口,自然福壽連年。
明明是常見的禽鳥,但相較於豬(豕)牛羊犬,這「雞」字筆畫也太複雜,刻起來太費勁了。「羽珍甲骨古文化研究學會」總監黃競新教授說:「至今發掘到甲骨文裏的雞,可不是一隻隻的雞,而是地名啊!」在甲骨中,至今只發掘到十四、五個雞字。一款是像「一索」的,一隻有冠有啄又有尾的象形文,但好多鳥都長這樣,唔確定係唔係講緊雞;另一款則是有左右兩旁,多了個「奚」字的形聲字,「通常越用得多的音調,才會變成形聲字,所以這「奚」音,當時一定用得很普遍。」
殷商時代一般只有祭祀,或皇室出外活動時才需要做記錄,「卜辭裏最常見到的動物通常是豬、牛、羊、犬等。即不見雞,即是當年的人不流行用雞作祭祀之用。」而這雞字總是「田雞」、「田雞」的出現,黃競新教授說:「當時的『田』字是狩獵的動作,『雞』就是打獵的地方。」總之,殷商時代的雞地,是讓皇室人員捕到狐狸、大老虎的地方,好鬼豐盛的。至於「雞」字何時變成一隻隻的「雞」,至今仍未有實證。
你以為甲骨文只是有趣小知識嗎?黃競新教授為了繼續研究,以及在港推廣甲骨文文化,不惜賣掉資產又花掉退休金。這裏面,藏有許對未來有用的資訊。教授不只要解讀甲骨文裏的文字,而是跨過文化領域,研究起遠古的歷史,研究的是甲骨的醫學、天文與氣象,「我們為了要知道三千年後地球的實況,我們就先要從三千多年前的資料入手。例如甲骨文裏記錄過有十一天的沙塵暴,這是一個世界紀錄,因為沙塵暴從來沒這麼長時間的。但三千年後的今天或未來,這情況都一定會再出現,只是不知甚麼時候。」所謂鑑古知今,就是如此。
「甲骨古文迎新歲」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月3日(星期五)
地點:荃新天地2期中庭(香港荃灣楊屋道18號)
記者:陳慧敏
攝影:徐振國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