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運動有助加強人體氣血循環,有助抵禦冬季寒冷,然而中醫認為過度運動會適得其反。中醫師指出,因運動過量會損傷氣血,反令人精神怠倦及畏寒,一般人冬季運動不宜過於劇烈,建議以溫和的運動為主,如瑜伽、普拉提及行山等。平日甚少運動及「唔夠氣」的人,則可食用北芪、黨參及白朮等補氣。
記者:伍雅謙
註冊中醫師徐澤昌指出,在冬季堅持運動的人會較少患上感冒、咳嗽、肺炎、扁桃腺炎及哮喘等上呼吸道疾病。不過,根據《黃帝內經》提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宜以「養藏」為主,不宜進行過於劇烈及競爭性強的運動如打籃球等,可進行溫和及強度較低,如行山、八段錦、太極拳、瑜伽及普拉提等運動。待立春後,便適合參加比賽及增加運動強度,但本港春季氣候潮濕,大霧時不宜戶外運動,以免濕邪入體。
冬天運動除可令氣血運行,運動時出汗亦可發散風寒,解除冬天進補過量而產生的內熱。徐指運動不足會令氣血循環轉差,出現畏寒肢冷,但運動過度亦會損傷氣血。當身體陽氣發散過度,便會出現陽虛,越做運動便越怕冷,有神疲肢倦、精神難以集中、胃口變差、關節疼痛及心悸失眠等症狀,女性則有機會月經紊亂或閉經。
長時間熱身更佳
徐指運動一般以45至90分鐘為宜,體弱者更應量力而為,提醒運動應以「形勞而不倦」為原則,即身體有疲勞感覺,但精神爽利才為正確。若運動後肌肉疼痛甚久,並缺乏精神及體力,便屬於運動過量。他提醒運動前應進行5至10分鐘熱身時間,以改善身體氣血循環,尤其冬天氣溫較低,熱身時間可以更長,若有微微出汗效果會更佳。
宜在陽光下運動
徐稱雖然冬天室外溫度較低,但運動仍以室外為宜,一般氣溫約20℃以上已適合戶外運動,一來空氣較清新,二來郊外風景亦有助紓緩壓力。若氣溫過於寒冷,才選擇室內進行運動,但同樣需注重保暖。冬天運動應在日間有陽光時進行,穿着足夠禦寒衣物,特別要覆蓋關節部位,避免寒邪入體,損害人體正氣,導致有關節疼痛、鼻敏感、畏寒及手足冰冷等症狀。運動後也應立刻穿衣保暖,避免着涼。長者及體弱人士要避免在大風、大雨、大寒或大霧期間進行戶外運動。
冬季天朗氣清的日子特別適合前往郊外行山,但平日甚少運動者,登山時出現體力不足及「唔夠氣」。徐指,體力不足多因長期缺乏鍛煉,所謂「久卧傷氣」,長期躺卧而不運動便會令氣不足。若運動時容易有體能怠倦的情況,一般多為氣虛,可服食北芪、黨參、白朮、茯苓及淮山等補氣,進食白飯也能養胃氣。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