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錘定音:尋找溫和激進派(李慧玲) - 李慧玲

壹錘定音:尋找溫和激進派
(李慧玲) - 李慧玲

一場抗爭,名稱有幾重要?把行動稱之為「革命」抑或「運動」,真有實質分別?「佔領中環」不叫「佔領中環」,結果就會有不同?新春假期看了華盛頓商學院終身教授Adam Grant的《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Originals: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當中引用一些案例,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是一場反對經濟、社會不平等運動,以社會99%財富集中在1%人手上為號召。運動最初在民調壓倒性贏得民眾支持,但很快就分崩離析。事後有抗爭者做死因研究,認為其中致命錯誤,在於以「佔領」命名。他們相信假如把運動定命為「99%的人」,事情或有不一樣結果。
書中引述抗爭總結:「佔領一詞,大多數人容易產生抗拒,因為佔領暗示運動的唯一途徑就是扔下手邊一切去佔領某地。但在和平抗爭的龐大武器庫中,佔領只是其中一件武器,而這件武器又只會吸引特定類型人士參與……社會運動是艱苦作戰,如果想成功,就需要吸引更多參與者。」
「99%的人」名稱就較具包容性:邀請每個人參與,並且使用他們自己偏好的戰術。
香港和美國情況不同,「佔領華爾街」總結不可能完全套用在佔領中環、雨傘運動之上 ,但最值得參考之處是,一場具開創性運動,固然要有顛覆性主張撼動人心,否則就不能為時代帶來改變。但運動要成功,改革者必須學會緩和自己的激進,把信念和點子以比較不驚世駭俗方式呈現出來,這樣才能爭取大多數人支持、參與。書中便引用百幾年前,美國婦權分子成功爭取女姓投票權,很大程度歸功與婦女禁酒組織結盟,因為此舉可以令女姓投票權運動在社會上大幅增加支持者。
無論民主派,抑或正在跑馬仔的參選人最要記住的是這一句:成功的開創者,往往就是溫和的激進派。
http://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

李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