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值一哂:早着先雞 - 王利民

筆值一哂:早着先雞 - 王利民

丁酉伊始,謹祝各位大雞大利、雞大歡喜、早着先雞……而今年若可,不如少食點雞。這並非那位師傅趨吉避凶,流年增運攝太歲的提示,而是切切實實在新一年自求多福的準備。
先說一個現代版的雞故事:一家世界最大的美國肉食公司,每年「生產」雞隻數以十億計。在美國超市貨架上擺賣的雞狀物,平均每四隻就有一隻為其出品,同時行銷海外。他們所採用的供應商全以極先進的「工業化農場(industrial farming)」方式經營,堪稱全球畜業的典範。
新聞媒體早有報道,每家農場……該是工場的產量動輒數萬隻,而幼雞從開始直到應市的短短幾十天(以前的雞可要飼養更多時間方長肉,箇中原因,一定唔關打針食藥催谷事!),每隻「活動」的空間大約只及一個小紙箱。

事實上,牠們亦沒在活動的必要,因每日的動作只限進食和排泄,排泄物亦沒清理的需要,若只要顧及雞隻的「存活」,可不是「衞生」和「健康」,多打幾支針就成了。
正因工業化養殖極度依賴抗生素,一旦牲畜產生抗藥性,只有不斷加大劑量,亦間接讓身處食物鏈最頂尖的人類,吃進更多的抗生素。很多人患病對抗生素處方治療非常抗拒,卻又對打針雞不以為然,甘之如飴,怪哉。
過去幾年,不少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的超級病毒,包括各種禽流感、豬流感等相繼爆發,莫不是和「生產」環境惡劣和過程中濫用抗生素有關。

言歸故事主角,終可一天離開籠子,卻就是集體列隊被倒進一個已充電的水池,表面上是人道處理,實際考量不過是減省工人屠宰的工夫。絕大部份雞隻被宰的一刻仍有知覺,且會最後掙扎。
坦白說,我過去多在街市購買活雞做菜,付款後猶似落荒而走,就是不忍看到血淋活宰場面,再者亦藉以逃避一己的惻隱和罪咎感,而我更不欲想像的且是大規模屠宰的殘酷事實。
我曾聽一位外國友人說,他們愛啖肉質乾巴,粗糙無味的雞胸,原因是那乾淨無瑕的肉塊實難聯繫到一隻活生生的雞科「動物」,亦不會油然而生「雞肉是怎樣煉成?」這些沒必要的反思,恍然。
再說,聯合國轄下不同機構,更是年年呼籲先進社會改變以肉食為主的飲食型態,倡導大幅削減日常肉食攝取,以降低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過往我亦曾引述其中數據,全球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排放約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總量,和交通運輸產業不相伯仲。而減少動物性飲食,非但能大幅減低對環境的潛在破壞,對人體也有立竿的健康效益。

然現實中,祈求人類完全捨棄肉食是不切實際的離地目標,畢竟這是根深柢固的飲食文化,而傳統的素食亦難以滿足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因此,為逐步實現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範式轉移,我們需要一個未來版,或該說是現代進行式的雞(其他肉同)故事。
矽谷近年吹起一股新的科研潮流,科學家埋首研究的,正是從不同(所知已有三千多種!)植物,其中包括豆類、菇菌及蔬菜等不經基因改造的天然種植物中抽取成份,經加熱、冷凍及加壓後製成全植物「肉類」,譬如說:素雞、素魚柳、素漢堡扒等。
這些新科研製品完全突破舊有一般素肉,多以蒟蒻或大豆纖維添加色素製成的局限,並遠超只求外形及口感亂真。皆因一眾研發者追求的是食味以至營養價值亦要媲美真實肉類,而食用者既可享口腹之欲,亦能取得與真實肉類一樣的養份,同時撇除肉食對健康的壞處。

以上革命性的食物科技產物,醞釀了這波Food 2.0的大氣候,同時吸引了如Bill Gates、Twitter創辦人Biz Stone及Evan Williams等科技界巨人的投資,少不了還有位眼光一向遠大獨到的李嘉誠先生。
文首提及的那家全球最大的肉食商,亦正密鑼緊鼓準備參與其中,一切種種皆證現在就是改變的開始。每個人對自己、對其他物種、甚或對整個地球都有其責任。而「環保」並非某些人士創造的「概念」,且是關係全人類持續發展的在在大事,你還會說地球沒這需要嗎?

王利民
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