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之前,翻閱平時積累未丟棄的報刊,其中有一月八日「明報星期日生活」,內有一文:《有用無用,你懂不懂──莊子哲學的啟發》作者豬文。文章很有意思,引用了莊子《逍遙遊》和《山木》的四個故事,闡釋無用之用的道理,故事之一,惠子與莊子對話: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木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逍遙遊》
看後左丁山記起肥仔K的兒子去年暑假出生,欲以樹木為子名,諮詢左丁山的意見。左丁山以為良禽擇木而棲,鳥中之王乃是鳳凰,鳳凰當然是良禽中之良禽,鳳凰擇梧桐而棲,因而不假思索地以「桐」應之,梧桐乃頂級大樹也。
誰知肥仔K認為梧桐好則好已,以桐為名,則恐有招搖、鋒芒太露之嫌,不符合他自己的一貫「扮豬吃老虎」,無災無難到公卿那一套。他自小閱讀漫畫莊子,喜歡莊子思想,不兩日,來告,為子取名「櫟」(廣東話音歷),左丁山嚇了一跳,「櫟」乃無用之樹,以此為名,豈非貶低兒子智商及未來成就?肥仔K曰:「非也,櫟樹為無用之木,可保長壽,可庇蔭世人,此乃無用之用。」
「櫟」的故事出自莊子《人間世》: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櫟樹因沒有實用價值,沒被商人木匠斬下來當木屋家具器材,因而高壽,樹生長得龐大無比,為人遮蔭擋風雨,充份發揮「無用之用」令民眾獲益,肥仔K為子取名曰櫟,有其哲學含意。意想不到的,是每次到健康診所打針,護士姑娘總是把櫟讀為樂,相信他日進了幼兒園,老師也可能把櫟誤讀為樂,要再解釋櫟的意思,更加費神。
從這角度看,肥仔K原意是低調,但這個「櫟」字卻以後為兒子招來更多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