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拜年法──飛帖 - 馮睎乾

隱世拜年法──飛帖 - 馮睎乾

我是個缺乏傳統觀念的人,小時候已覺得農曆新年異常沉悶,無聊的電視、單調的音樂,公式的對白,連糖果利是也討不了我歡心。最怕還是見人。不記得從哪年起,每逢初一早上,趁拜年客人未到,我便獨個兒溜走,兵荒馬亂地跑往山上,直到暮色蒼茫才安心回家。這些甩繩馬騮的歲月,現在當然一去不返──婚也結了,年怎能不拜?若你恰巧也是我這類人,應該有志復興宋代已流行的「飛帖拜年法」。
先談談以前一般的拜年方式。尤侗在《艮齋雜說》說:「吳俗拜年,無論識與不識,望門投帖,賓主不相見,登簿而已。」「帖」是一張寫上你和對方名字的賀年卡,清代又叫「紅單刺」,宋代稱之為「刺」(即名片),又稱「投門狀」,初有大小之別,後來風俗轉薄,狀越來越小,大不盈掌。從前拜年不必見面,只需「登簿」,據《清嘉錄》所載,拜年者「互相往拜于門,門首設籍書姓氏,號為『門簿』」。這好比出席飲宴,只需在來賓冊上簽名便可離去。這種拜年方式,很想要吧?
你若親自上門登簿,其實已非常有誠意。尤侗說「甚或有帖到而身不到者」,只差遣僕人派帖,這就是傳說中的「飛帖」,像學生逃課而叫同學代簽到。「飛帖」在宋代已流行,當時的筆記小說有些相關趣聞。據《清波雜志》所載,有人過年時派僕人拿着馬銜(即馬嚼子),每至一門便敲幾聲,留下名片便當作已登門祝賀。周密在《癸辛雜識》說,他有個吳姓表舅,愛捉弄人,有年新年,友人派僕人到吳家投帖,吳見其他帖子多數派給自己親友,於是灌醉僕人,將自己的帖子跟他的掉換,僕人不知情,結果派了吳家的帖,主人的反而沒送出去。
今天小店例必「隱世」,只是你未必知道,從前拜年也有一招隱世拜法。但首先,你要有個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