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捱夜 蒸特大茶粿贈遊客

義工捱夜 蒸特大茶粿贈遊客

【本報訊】農曆新年市面售賣賀年糕點應節,鄉間傳統柴火蒸製的幾近失傳,唯獨西貢鹽田梓「客家仔」陳家傑堅持傳承客家人的特大年糕圓籠茶粿,今年加碼找來義工團合力蒸製4個,農曆年初三會免費與鹽田梓村民及遊客分享,初七在西貢新春團拜更設茶粿品嚐會,優先派送給長者。

陳家傑將材料運回鹽田梓炮製茶粿。何柏佳攝

15小時看火添柴,傳統茶粿終於蒸好。

蒸15小時 初三免費派

家傑說,懷舊的圓籠茶粿勾起不少西貢客家農村長者的美好回憶,是他每年堅持蒸製圓籠茶粿主要動力。去年炮製3個圓籠茶粿但不夠送贈給長者,令部份長者感到失望,故今年找來4批義工,合力製作4個特大的圓籠茶粿。
家傑早前與伊利沙伯醫院醫護人員和中文大學學生等義工,乘街渡回到幾近荒廢的鹽田梓村製作圓籠茶粿。
家傑買好材料,搬運回到島上祖屋,再與義工分工合作,平日在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要把拾來的枯樹砍開,蹲在破舊村屋廚房爐灶旁燒開水,用熱水把蒸鍋清洗乾淨。
每個圓籠茶粿使用25公斤糯米及粘米粉,按比例加水加糖,義工做「人肉攪拌機」,把拌好的粉漿倒進鋪滿雞皮紙和糭葉的特大竹籠內,倒至八成滿,再以木架承托放進大鍋蒸製。家傑說,每個圓籠茶粿須蒸製15小時,最辛苦是義工要通宵輪班守在爐灶前,每小時要看火及添柴。
他說,蒸製圓籠茶粿的筆記,是他請教西貢客家長輩經驗的摘錄。今年有西貢客家村長輩欣賞他那份傳承精神,親身到鹽田梓提點他清洗糭葉、糭葉抹油、粉漿與下糖的份量、蒸鍋注意水量等工序,務求蒸製好一隻客家傳統風味圓籠茶粿。
4批義工熬過8日4夜,蒸成4個特大圓籠茶粿。家傑說,農曆大年初三會回到鹽田梓,分享其中兩個給鄉親和遊客,另外兩個會在初七「人日」在西貢新年茶粿品嚐會中免費優先分派給長者,希望為他們多添新春歡樂。
■記者林社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