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基本上是林鄭月娥與曾俊華的對決,但兩人策略迥異。林鄭月娥主攻選委,據說已穩袋逾400張提名票,連鄉議局都可能不記舊仇全數提名她。而曾俊華還在為150張提名票而奮鬥。他主攻網絡、國際媒體,贏口碑卻難贏提名票,有政策展望卻未見完整政綱,選戰策略似乎踏入誤區。
林鄭玩小圈子遊戲效率奇高
由去年7月曾鈺成、曾俊華雙雙表示有意參選至今,特首選舉先是圍繞着中央的紅綠燈大作文章,再升級為中央會否拒絕任命,與其說是打中央牌,不如說是向選委打心理牌。儘管民主派破天荒在選委選舉中攻下逾300席,但等北京吹雞的選委仍佔近四分之三。
林鄭月娥的選戰策略很明確,無論是明言要繼承梁振英路線,還是恫嚇中央會拒絕任命新當選的特首,或是由西環向選委發出奪命追魂Call,都直指選委的手中一票。奉西環之命表態提名林鄭月娥的,有幾個比較過林鄭同其他參選人政綱的優劣?又有幾個比較過林鄭同其他候選人如何回應民意及國際輿論關注?
令人欷歔的是,小圈子選舉的潛規則決定了選舉策略與普選的不同,選舉的勝負並不決定於政綱、民意,甚至不決定於參選人的人品。林鄭玩的是小圈子選舉遊戲,因而效率奇高。梁振英一被棄選,她立即轉軚接棒參選;北京一批准請辭,她立即推出政綱;西環一發出追魂Call,她立即上門索票兼封官許願。
最早宣佈參選的胡國興、最早公開競選班子的葉劉淑儀,雖有政綱面世,但能否取得足夠提名票「入閘」仍在望天打卦。至於曾俊華雖然也上門拜會選委拉票,但更多的言行似乎游離於小圈子選舉之外,打的似乎是普選戰,重網絡、重民意、重國際影響,但精耕細作不等於會有好收穫。
曾俊華的選舉工夫與林鄭月娥的最大區別有二。其一在於網絡。曾俊華的網誌近年一直是傳媒追逐的熱點,其facebook受歡迎程度,更與梁振英、林鄭月娥形成鮮明對比。
以近年台灣、美國的大選及香港區議會、立法會選舉的結果來看,得網民者得天下已成大勢。但在中共圈定的鳥籠裏的選舉,沒有投票權的網民的意志變得無關緊要。林鄭月娥甚至曾在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無計劃在facebook開設選舉戶口,又認同網民留言情緒化及不負責是網絡世界的特點。
如果香港特首經普選產生,曾俊華在網上聚集的人氣已遠遠拋離林鄭月娥等其他參選人,要勝出是輕而易舉。但現實是,曾俊華在facebook贏林鄭九條街,選委票就落後九條街。
政綱要回應民意應先作諮詢
其二在於政綱。四位熱門參選人中,只有曾俊華尚未公佈政綱。他周三接受彭博通訊社訪問時,媒體的關注點仍在他與北京的關係,他也表示:「無理由相信北京不信任我。」但他也第一次較全面地公開闡述了施政理念,涉及土地、房屋、教育、體育、港獨等範疇。
曾俊華為甚麼迄今欠奉一份完整的政綱?要攻擊他的話,當然可以指他hea做。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其他三個熱門候選人推出的政綱,又未免有閉門造車、不曾諮詢民意之嫌。曾俊華既然表示,會廣納諫言、要包容及接納社會不同意見,確保政策適切回應市民和其他持份者的訴求,那麼,他就有必要就政綱先作諮詢,而不是鬥快鬥許願。
因此,曾俊華的選舉策略貌似有兩大誤區,在向選委拉票時不會有即時收穫,但一有機會施政,反而可以有效爭取民意支持,並有效回應市民和其他持份者的訴求,不必另起爐灶。真正的疑問仍在於,曾俊華如何處理與民主派的關係、如何處理與中共權貴的關係、如何在中港衝突中捍衞香港核心價值與利益。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