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腳驅寒 當歸養血 桂枝補腎每晚30分鐘 微發汗最佳

浸腳驅寒 當歸養血 桂枝補腎
每晚30分鐘 微發汗最佳

【本報訊】冬天常會出現手腳冰冷情況,晚上享受一個浸浴固然可以溫暖全身,用熱水加中藥泡腳亦能驅寒,兼可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疲勞。中醫師指足部與全身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係,以熱水浸腳,再加入適當中藥材,有助調整臟腑功能及增強體質。怕冷者可自製中藥暖包,放在頸後的大椎穴或肚臍下的氣海及關元穴,有事半功倍的保暖效果。
記者:伍雅謙

註冊中醫師鄧偉業表示,足部的足三陰經及足三陽經,已涵蓋全身五臟六腑,故以熱水泡腳,不但能溫暖足部,也可暖及全身,達至驅寒、改善疲勞、令局部肌肉張力放鬆,有改善睡眠質素的功效。
不少港人喜歡到外國浸泡溫泉,鄧指雖然全身浸浴能疏通全身經絡,但部份疾病如心臟病患者,不宜全身浸浴,浸腳會較安全,手部經絡不及足部多,故最佳療效應為全身浸浴,其次為浸腳,最後浸手。
鄧稱,加入中藥更有療效,效果雖不及內服,但可透過熱力令皮膚吸收藥性。若天氣寒冷,建議使用溫經通絡的藥材如桂枝及黃耆浸腳,若家中一時沒有中藥,也可以薑代替。他建議女士更可用當歸、桂枝、麥冬、女貞子及木香等浸腳,能滋陰養血及養肝補腎;男士則可用桂枝、淫羊霍、菟絲子,有驅除寒氣及壯腰補腎的效果;天氣乾燥皮膚也容易出現濕疹等問題,可用金銀花、連翹、地膚子、白鮮皮及澤瀉等,除濕止癢、滋潤皮膚。

自製中藥包暖身防感冒

以藥材或薑片浸腳,先將藥材煲煮15分鐘,待藥力釋出才使用。鄧稱,水深通常要過腳眼位置,建議臨睡時浸泡,時間以30至45分鐘為宜,水溫則維持在38℃至43℃,過熱會灼傷皮膚,太冷則未能促進血液循環,每天或隔天浸泡一次即可。浸泡時若背部及額頭有輕微出汗,效果會更佳,事後應補充水份。
惟太飽或太餓均不宜浸腳, 以免加速全身血液循環,容易出現頭暈不適情況,鄧指,飯後半小時內也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雖然浸腳適合大部份人士,但嚴重心臟病患者仍然不宜,至於糖尿病患者則需注意水溫,以免被燙傷,足部有炎症、外傷或皮膚燙傷者也不宜浸腳。長者及孕婦浸腳也不宜浸過長時間,約20分鐘即可,因浸泡太久,體虛者有機會出現頭暈及不適的症狀。
若嫌浸腳也太過麻煩,其實可自製暖包使用。鄧指,將溫經驅寒的藥材連同暖包放入茶包袋內,也能透過熱力將藥性逼出,令身體吸收,天冷多感冒及咳嗽症狀,可將暖包放在頸後的大椎穴位,能暖身亦能預防感冒,肚臍下方的關元及氣海穴,是保陽的最佳穴位,較將暖包放在手掌,更能溫暖全身。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