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一蚊雞吹雞偷雞廣東話特別多「雞」

【動畫】一蚊雞吹雞偷雞
廣東話特別多「雞」

走雞、吹雞、小學雞、咪走雞,日常俗語很多都加入了「雞」。港產獨有「雞語」則有雲石雞、沙雞、雞腸及雞珍等,你又識得幾多個?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指,民間俗語大多來自生活上經常接觸的事物,中國原為農業社會,故俗語也多使用家畜及家禽,譬如雞、牛及豬等,因為雞隻最易飼養,所以「雞」字用得最多。
記者:伍雅謙

談到雞,很多人便想到妓女,因為「雞」在國語上與「妓」同音。彭志銘指,「一蚊雞」的來源,也是因以往嫖客到酒樓飲花酒,需要寫花箋請來小姐陪酒,要花費「一元」請伙計到妓院去送花箋,故「叫雞」最低消費是「一蚊」,慢慢就將一蚊稱作「一蚊雞」了。至於「捉黃腳雞」則源自上海話,因黃色腳公雞較咸濕,捕捉時會以母雞作誘,所以因好色而落陷便是「捉黃腳雞」。

以雞入語,有以雞的特性或形象來比喻,譬如鬥雞眼及騰雞等,亦有隨著時間轉變,演化成另一種涵意。譬如現時經常說的「吹雞」,原本源於懲教署,因雞啼甚響,便將「吹哨子」稱為「吹雞」,是懲教人員召集囚犯時使用,之後成為黑社會召集人手的暗語,現時普通市民就算呼朋喚友吃飯也會說「吹雞」,成為了流行俗語。

彭指,雞其實是中性字,只因後來有人以「雞」喻「妓女」,令人以為雞是負面,而現在常說的小學雞,則或來自英語,英文的「chicken」有好弱、膽小及「好渣」之意,轉成中文便是「小學雞」。其實以往對農民而言,雞是財產一部份,走掉了便是損失。所以「走雞」所指的是損失了一個機會,「肥雞餐」則指較為著數之意。

香港特有的「雞」字俗語,則有「雞腸」,指的是英文字,因英文像雞腸般彎彎曲曲,而港人一定認識的就有「雞珍」。當年香港爆發H5N1禽流感,時任衞生署署長陳馮富珍,曾揚言「我日日都食雞」,被批評誤導公眾,獲冠上「雞珍」的稱號。此外「打針雞」也是香港獨有,他指,打針雞其實本意不是指雞隻曾被打針,而是被灌食飼料谷肥的意思。

本港60年代,兒童甚少玩具,其中一種遊戲是射波子。彭提到,小孩會將波子在地上磨至磨沙,稱作「沙雞」,當年亦有用雲石做的波子,稱為「雲石雞」,兩種均是本地孩童才懂得的地道用語。他估計,因為槍枝瞄準器稱為「雞」,而小孩將波子當作射擊工具玩耍,故將波子稱作「雞」。

另一種懷舊的港式稱謂,則是「大眼雞」,說的不是潮州打冷時吃的魚,而是以前本港疍家人的大型木船。疍家人傳統文化會在船頭畫上兩隻大眼,用來「望清楚」海上情況,所以這種木船又稱為「大眼雞」。彭指在70年代仍看到這種木船,現時經已消失。

以雞的形貌或特性作喻:捉黃腳雞、吹雞、落湯雞、死雞撐飯蓋、鬥雞眼、騰雞、弱雞
以雞喻財產:咪走雞、偷雞、肥雞餐
同音字:叫雞、一蚊雞
發音相似:吊雞、辣雞(因雞與機器的「機」字音似)
港產獨有:雞珍,沙雞、雲石雞、雞腸、大眼雞
現代潮語:小學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