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為她的「中央不任命」說法解釋,稱曾密集式做了20個月政改工作,即使離了職仍「好有官員嘅心態,甚至可能仍然係好政改mode(狀態),即係政改模式」。
做了20個月政改工作,沒有道理不知道政改的爭議焦點何在。港共和中共力阻公民提名,而要強推一個按舊選舉委員會方式組成的提名委員會,而且每名候選人均須獲得提名委員會全體委員半數以上的支持,而提名只限產生二至三名行政長官候選人。這是人大8.31決定的要點。為甚麼對特首提名設那麼多框框呢?關鍵之處也是8.31明言,是要提名產生中共認為是「愛國愛港」的候選人。
儘管全世界上一級對下一級選出的執政者的任命,都極不可能不任命,因為不任命就等於否定了選民的意志。作為一個專權國家,中共雖然強調要實質任命,而且強調可以不任命,但如果真的不任命選舉產生的行政長官的話,那就等於否定了選舉制度。因此中共才要費那麼大的力氣,強推提名關卡,以阻止候選人中有中共不喜歡的人。若反正中央都可以不任命的話,那麼又何需設提名關卡呢?設提名關卡的用意,正正是中共極不願意發生選出特首而中央不任命的情況。
主持並密集式做了20個月政改工作,若仍然不明白中央設提名關卡的用意何在,那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若知道中共的用意顯然是不可能甚而不會動用「不任命」這最後一招,那麼林鄭向傳媒高層提出「中央不任命」,用意就是想藉傳媒之手重提中央這最後一招,並放出只有選擇她才不會產生中央不任命的憲政危機。
不要看輕林鄭這一招,她其實很清楚地表明她永遠是最聽從也最倚賴上級的公務員。港英時代,一切決策都有一個合理形成的過程,這樣的公務員當然可以說稱職,甚而「好打得」;但作為一個需要維護「一國兩制」的獨特性,防止任何違反基本法的干預的政治人物,她的這種服從及倚賴上級心態,就足以造成對香港這一制的破壞。她領導20個月的政改諮詢,曾鈺成說的「失敗因素」也應該包括主事者的一切「唯上」這個因素。
對北京來說,「中央不任命」論儘管是對上次政改爭議的誤判,但這種「唯上」意識正正符合「上大人」的心意。因此,從梁振英到張曉明到港澳辦到中聯辦到張德江,對林鄭的硬撐,都不會是甚麼「瞞上」的作為,也不應寄望最高層會有甚麼果斷行動。如果中共對港政策不是「一支竹竿插到底」,如果真是因為中共對梁特不滿才使他放棄連任,那麼梁特何以在放棄連任後仍然可以肆無忌憚地推行這麼多違反香港民意的政策?中央何以輕易批准一個醜聞纏身的囤地波做財政司司長?
不要對一個專制政權存有幻想,最重要是凝聚實力。梁振英放棄連任,是因為在選委中數不夠票。同樣,在特首跑馬仔中,也要凝聚民意,若民調的差距擴大,也有可能出現使梁振英繼承者數不夠票的情勢。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