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碩士雞農」郭銘祥過去20年經歷了3次政府殺雞,看着活雞被捉入黑膠袋,吸入一氧化碳後,「咯格咯格」的聲音慢慢消失,他的心血也付諸流水。不想港人連吃雞也受制於內地,郭銘祥的雞舍再養滿雞,連政府數百萬元利誘收牌也不為所動,堅守雞場。他的戰友何衍鏗不捨數十年養雞生涯,2005年交回養雞牌照後保留孵化雞仔。雞年港人有新鮮活雞吃,先要多謝本地雞農。
記者:陳沛冰
68歲的郭銘祥自小對農業有興趣,70年代於加拿大取得農業科學學士及禽畜營養學碩士,1989年買下元朗的雞場經營至今。香港1997年全球首次出現人類感染禽流感個案,全城殺雞。郭銘祥不但由零開始,而且因應市民吃活雞口味有變,由以往喜歡多肉大肥雞,變成少脂肪的健康雞。他與香港大學合作研究嘉美雞,2001年推出市場。
兩度拒絕政府利誘交牌
可惜2002年及03年他自己的雞場爆發禽流感而需殺雞,幸好港大保留了嘉美雞的種雞,令嘉美雞不會「絕後」;郭銘祥帶着沉重心情改善雞場設備,重新養雞。2005年及08年政府兩次利誘雞農自願交牌,他都沒有動搖,因為他對香港農業有感情,希望港人於吃活雞上有自主權,「如果無競爭(內地)會壟斷,畀咩雞就咩雞,幾多錢就幾多錢,無得選擇」。
近年港人吃冰鮮雞數量越來越多,但他對嘉美雞前景樂觀。他說最大的挑戰並非禽流感或銷量,而是政府不停打壓,「一間又話要諮詢(香港應否有活雞)」。
不放棄香港活雞業的,還有從事孵化雞仔的何衍鏗。1965年何衍鏗於嘉道理農場工作負責養雞,其後在私營雞場任經理,累積15年養雞經驗,1980年開始經營雞場;曾擁有3個雞場,一條龍孵化雞仔及養雞。惟港活雞業前景不明,子女又無意繼承衣鉢,2005年他向政府交回3個雞場牌照,但繼續從事孵化雞仔。
何指雖然孵化機已代替母雞孵化雞仔,但並非只將受精蛋放入孵化機內,「要留意溫度濕度,夠唔夠通風」。看到雞仔在雞蛋內郁動,慢慢破蛋而出,很有滿足感。他指香港應保留本土活雞業,「自己做得幾耐得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