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父母離婚損學習情緒

學者:父母離婚損學習情緒

【本報訊】藍田8歲男童被罰扭耳仔跪住過馬路事件,警方事後拘捕男童父親協助調查,事件引起廣泛討論。近年發生多宗家長因教導子女觸發的虐兒事件,令教仔女與虐兒只是一線之差。有研究兒童行為學者指,涉事家庭處於雙輸局面,父親因用錯方法教仔惹官非,兒子則面臨無法與父親見面,建議家長遇到管教子女困難,應盡快求助。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林俊彬指,8至9歲的男童普遍經歷成長樽頸位,他們希望發展個人能力,擁有專長強項從而肯定自己,否則可能出現迷失心態。他補充,事件中8歲男童年前經歷父母婚姻破裂,相信極可能與男童其後學業成績及操行急速下滑有關。

林俊彬

侮辱式懲罰傷自尊

他解釋,孩童需要一個穩定及有規律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可以建立生活規律,可是家庭轉變並非孩童所能控制,同時家長在希望盡快協助孩童改善成績時亦要調節心態,因為孩童學習情緒可能已因現實環境轉變受影響,家長最初可定出低目標,以免孩童怕困難放棄,他指低目標有助孩童完成取得滿足感和成功感,「好似打機打大佬咁,等小朋友慢慢累積經驗同技能,一路打上去」。
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亦指,家長有責任教導子女,但要小心方法,當眾侮辱式如在公眾地方罰企、罰跪等不但影響親子關係,更會無形中傷害孩童的自尊心,影響身心發展,可能出現反效果。
她指出,8、9歲孩童未必懂表達情緒,但烙印會長留心中。她指孩子犯錯,家長最重要是耐心解釋錯處讓他們不要重犯,若需施罰則建議懲罰方法需與所犯事件相關,如向家人說謊便要向當事人道歉,或懲罰取去孩童心愛的玩具或書籍,相信阻嚇力較當眾侮辱的懲罰有效。
■記者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