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居安思藝】
法文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就聽得多,真正的法式生活又是怎樣的呢?來自法國勃艮第(Burgundy)的拼貼藝術家Antoine Rameau,多年來以行動身體力行證明,所謂的C'est La Vie無非就是親近大自然、與一屋舊物為伴。六年多前擇居赤柱,正是被這個近山又近海的半島所吸引,這裏沒有高樓大廈,屋外有樹木相伴,走上天台更可看到日出。平時在家中對着一屋舊傢俬及舊報紙做創作,周末則會與家人去行山或露營,這樣的生活,夫復何求?
在成為全職藝術家前,今年42歲的Antoine在1999年至2011年間曾任職法國航空,喜歡backpack的他至今更去過六十多個國家。相比起歐美,他更喜歡亞洲,Antoine與香港甚有緣份,1997年曾來香港見證回歸,2000年曾在香港工作過兩年多,更認識了現在的太太。「那時候住在上環文武廟附近,覺得這個城市很有活力。」
之後他們回到法國生活,並育有一對子女,2010年任職時尚行業的太太在港謀得職位,他們決定舉家來港定居。以為他像當年一樣喜歡熱鬧?Antoine笑笑口說:「當你有孩子時,就是另一回事了,我希望孩子能在親近大自然的環境成長。」
似巴黎郊區 適合孩子成長
他曾在風光如畫的Burgundy及有湛藍大海的Brittany居住,來港後同樣愛大自然。「最初我們有考慮過石澳,那裏的環境令我想起同樣被海包圍的Brittany。」奈何交通不方便,沒有車輛的他,自然打退堂鼓,最後選擇了赤柱。當時他聽聞赤柱是退休人士居住的,但住落百般好,「這裏很近海,周圍都是樹木,去行山去海灘都很方便,偶爾還可去碼頭搭船到蒲台島。」
他將赤柱比喻成巴黎郊區的鄉村地方,每當要去中上環時,更會形容是去城市。赤柱只能經淺水灣道及大潭道出入,夏天有颱風時經常發生倒樹事件,往往會造成交通大擠塞。「試過一次坐朋友車路徑大潭水壩時水浸,車子動不了,結果要除鞋赤腳落地行,走了一整晚才能回家。」但他沒有太大怨言,有的話大概也早被赤柱的好處掩蓋。
同鄉聚居地 周末露營行山
香港是全亞洲最多法國人居住的城市,Antoine估計有25,000人之多,當中赤柱更是聚居地,大家笑說這裏是Saint-Tropez(法國南部小鎮),意指赤柱是小法國。「其實也是很理所當然的事,當有很多朋友住在那裏,你自然也想住在這一區。」他說法國家庭多數有三、四個孩子,有幾間房的單位在香港並不常見,加上法國人喜歡運動及大自然,「赤柱又的確很適合。」天氣允許的話,Antoine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帶孩子去露營行山,近至附近的紫羅蘭山、孖崗山,遠至塔門及東平洲,「孩子們也喜歡大自然,我們去大浪灣露營時,他們開心得跳入海中游泳。」
錯層式樓梯 層次感十足
踏進Antoine的家,自然被其錯層式樓梯的設計所吸引,一樓是客廳、二樓是工作間,中間的樓梯位則是廚房,所有生活空間都處於不同平面上,睇落整間屋好有層次感。客廳及廚房出面還分別有花園及後院,適合熱愛大自然的一家人,遇上好天氣時,一家人更會在前花園用餐。香港人家中格局裝修大同小異,Antoine的家四四方方,算是很實用,他覺得一間屋不一定要豪華裝修,反而以藝術品及舊家具作點綴,凸顯自己的風格。想當初他們來港定居時,一件傢俬也沒有,數年下來連牆上都掛滿了裝飾品。「我喜歡被好多舊物包圍的感覺。」
Antoine是拼貼藝術家,經常四處尋找拼貼材料,試過在法國運40公斤舊報紙回港,也試過在赤柱街頭跟地盤工人討水泥紙袋,為日後創作累積靈感。他說自己不太為新事物着迷,反而很喜歡充滿歷史的物件,「每件物件都有故事,或許有些許殘舊,但看起來也很漂亮。」自小家住拍賣行附近,受喜歡買古董的爸爸耳濡目染,他說總能在古董家具中發現獨特的美學,他的家正瀰漫這種感覺。
記者:劉東佩
攝影:潘志恆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