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有空檔,離港小休數天,到日本走走;多年來培養下來的職業病,是無論去到那裏,都總要找些與體育有關的東西:可能看場球賽、又或者參觀球場;當然搜購該地獨有之波衫波鞋亦計算在內,屬指定動作。這趟因日程遷就不來,找不着合適的比賽欣賞;有點遺憾,卻令我想起多年前於同一地方,到訪某日本足球聯賽球隊訓練基地的經歷。
日本的體育發展屬亞洲前列,青訓系統非常完備。那次我到訪的僅屬中型班,當時仍未升上頂級聯賽;訓練基地算不上大,但真草和人造草球場各一、職球員宿舍、健身中心,一應俱全。於飯堂用膳,球隊老大哥跟新人一樣,用餐完畢就排隊自行清洗碗筷、倒掉廚餘,再把垃圾分類;但球場內外都長幼有分,青年軍要替前輩們打點訓練裝備,對輩份非常講究。
我到訪那天是周末,人造草球場劃分成數個區域,各級青年軍在進行比賽。有六、七歲的,也有初中的,小孩子的家長都圍在場邊觀戰打氣。帶我進場參觀的是一名於採訪奧運時認識的日本記者,他說,能夠入選青年軍者,都是球會認為有潛質的球員;當中在成年後能留在頂級聯賽的,不超過百分之四。
值博率看似很低是不是?是的。那為何家長們、球員們依然願意投放時間博一鋪?只着眼數字太累人,當你親眼看過小孩子們挺直腰板、雙手放後、集中精神聽教練指示,那種紀律的培養,是只用經濟效益去量度體育的人永遠沒法理解;談錢嗎?體育風氣盛的地方,職業運動帶動的經濟效益就非常可觀。
我不能武斷地說當地對體育的支持有多好有多好,始終我那名日本記者朋友也對其政府的體育政策罵個不停,頻指支持不足;多年後的今天回想,也只能苦笑。政府政策影響社會風氣,今天說支持體育發展,隔天就打運動場的主意;運動員奪金第一時間衝出來祝賀,到要覓地建屋了,亦非常「畀面」第一時間想起體育界---球場、運動場都是第一開刀對象(粉嶺高爾夫球場除外)。這種口徑於諸其他地方,試想想,還會不會有人為成為那百分之四而努力?答案顯而易見。莫說支持了,如此做法,說成帶頭摧毀體育發展,沒有半點誇張。
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