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智商的陷阱 - 馮睎乾

坑智商的陷阱 - 馮睎乾

近日臉書熱傳一段搞笑短片,相信不少讀者也看過。片段內有人做街頭訪問:「咩老鼠用兩隻腳行路?」
眾人皆答:「米奇老鼠!」「啱,咁咩鴨用兩隻腳行路?」大家都不假思索說:「唐老鴨!」
其實,所有鴨都用兩隻腳走路。
更妙的是另一條問題:「『三點水』加一個『山』字點讀?」大部分人想一想後,都說出正確答案:「讀『傘』。」「啱,咁『三點水』加一個『去』字又點讀?」
受訪者頓時一頭霧水:「係咪『去』呀?」「好似係讀『怯』……」
這實驗真有趣。我自己沒中招,但聽到第二道問題時,下意識的確會浮現錯誤答案,或自覺思考過程微微受阻;我所謂沒中招,只是趕得及在衝口而出前把錯誤修正過來而已。然而上述那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眾多受訪者都答錯呢?這大概是「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作怪。
錨定效應是種很常見也很難避免的認知偏差:人們下決定時,往往參考最初獲得的資訊,即所謂「錨」。錨很可能跟現在的決策無關,例如在以上例子,相連的問題並無相類的解答,但受訪者因為過度倚重初始資訊,下意識便做了有偏差的推論。
錨定效應例子,在日常生活俯拾皆是。時裝店一條裙,原價五百,六折發售,你覺得抵買,是因為以原價作參照點;倘若以成本價為「錨」,就當作五十元,你便很可能嫌貴。錨有時是隨機遇上的,如初戀情人——其實即使初戀對象的選擇,我們也可能以之前在電影、小說看到的「夢中情人」為錨——但更多的錨是人為設定,如商品價格。我們一不小心受此影響,輕則智商急挫,重則抱憾終身。時刻提防總可避免罷?但心理學家的實驗顯示,即使事先提醒你有錨,其效應依然陰魂不散──思想,似乎只是偏見的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