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一種本地雞叫白牛石雞,百分百香港製造,於50年代養活了不少本地家庭,更雄霸本地活雞市場。惟80年代起,本港農業逐漸式微,內地大量活雞供港,加上禽流感爆發,令本地雞業開始萎縮,白牛石雞風光不再。伴隨香港農業走過高山低谷,白牛石雞具歷史意義,嘉道理農場雞舍多年來堅持自家配種,讓這獨一無二的本地雞種血脈得以傳承。
記者:紀靜雯
在嘉道理農場山腳位置,設有三個雞舍,飼養了三個品種共1,600隻雞,其中一種是本港僅存的白牛石雞。50年代,嘉道理農場成立,為不同雞種進行配種,成功研發出獨有雞種,並以農場所在地區命名為「白牛石雞」。
50年代配種研發
負責管理雞舍的嘉道理農場高級永續農業主任譚業成指,現時雞舍保留了黃、白惠州及紐咸西雞,以及由美國紐咸西母雞及白惠州公雞雜交而成的白牛石雞。他指白牛石雞毛黃中帶白,結集了紐咸西雞的體形大及惠州雞嫩滑有雞味的優點。
當時農場向外廣發白牛石雞雞苗,令牠雄霸本地活雞市場,「喺70年代差唔多佔據本地市場八至九成」。至1979年,農場分發逾120萬隻雞。譚續指,那時內地正值文革,大量雞隻被殺令雞種消失,「嗰個時代大陸雞苗都係由香港入口,農場都有賣雞苗上去。」
然而,80年代末,本港農業式微,雞農買少見少;90年代,禽流感侵襲本港,開啟政府殺雞行動,本地雞重挫。近年,內地活雞及冰鮮雞主導市場,港人口味亦有所改變,「當時標準好,唔代表合乎𠵱家標準,可能之前鍾意多油,但𠵱家嘅人比較要健康,鍾意瘦,加上白牛石雞生長時間唔夠外國雞種快,開始被市場淘汰。」
數目設限 繁殖不易
「白牛石雞當年係香港好重要嘅雞種,具歷史意義,所以要保留佢哋血脈。」譚稱,農場原先有逾10個雞隻品種,但禽流感爆發令農場放棄飼養多個品種,惟農場卻堅持保留惠州及紐咸西雞種,以留種孵化白牛石雞,「現時嘉道理農場係唯一保留白牛石雞種嘅地方。」
但保留最後血脈絕不容易,譚稱因牌照限制雞隻數目,令農場配種時不能避免近親繁殖,容易出現毛病,現時只能以跨代配種方式紓緩問題。他在雞舍工作逾10年,對於港人與雞隻越益疏離感可惜,「唔知係笑話定悲哀,𠵱家嘅下一代唔知雞喺邊度嚟,又未見過樣,甚至以為喺超市嚟。」
乘巴士前往嘉道理農場,會途經的白牛石站,便是以此雞命名,而農場的雞舍,因受禽流感影響而閒人免進,但在這裏有一群有心人,默默地守護本地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