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香港市民仍然是沒有權去選自己的特首,投票權只在於1,194人組成的小圈子選舉委員會手上,當中還要有大多數的票是被政權操控。有人說,香港人面對的這個苦況源於非建制議員、政黨、公民社會團體在2015年大力反對當時政府推出的「一人一票選特首」政改方案。
2015年的政改方案把現有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變成提名委員會。得到提委會內十分一成員支持的人士就能「入閘」成為特首參選人。然後,提委會以全票制投票,讓兩至三個得到提委會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參選人「出閘」,成為候選人,給市民投票。
表面來看,雖然這是一個有篩選的選舉,但「有票」不是總比「冇票」好嗎?在2015年政改否決後的一年多,我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甚至曾在想,如果政權不是堅持政改方案已經在《基本法》層面上構成達到終極普選,其實當日是否應該接受方案?不過,自從我看到近日特首選戰的形勢後,我更肯定當日各方反對2015年政改方案是正確的。
現在的客觀而又不需要靠任何「拆局」分析才能看到的形勢,就是林鄭月娥表面上得到不少建制派支持。她更有梁愛詩、譚惠珠等重量級人士幫她出口術,說沒有勝算的人不應該參選特首。葉劉淑儀自認有支持者流失去林鄭那邊,還說她誓要戰死沙場。曾俊華亦要面對像陳智思等支持者流失、還要應對各種被「亮紅燈」的傳聞。胡國興的選舉工程十分低調,又或者是根本不受到廣泛關注。
在現有的制度下,各參選人如果能找到八分一選委會成員提名就能成為候選人,即表示多於一位有經驗、有知名度、甚至是民主派的人士都能成為候選人。被提名後,各候選人還能企圖以爭取民意來向所有選委會成員(甚至中央)施壓。香港人在這情況下的確是沒有票,制度亦是十分封閉,但民意都未至於完全沒有重要性。
相反,如果2015年政改通過了,現在的情況只會更不堪。為了確保只有一個強勢候選人給香港人挑選,提委會成員大可以運用上述的十分一「入閘」機制植入一些明顯地「唔夠班」的建制人士(如何君堯、傅振中)成為參選人。然後,支持林鄭提委就能運用全票制篩走曾俊華、葉劉淑儀、胡國興、長毛等參選人,然後提名林鄭月娥、何君堯、傅振中給市民投票挑選。到時,市民有那麼愛戴曾俊華、或覺得需要有民主派候選人「攪局」都不重要,因為市民會被迫接受林鄭。這比現在的狀況更壞。
邁向真普選的路極度崎嶇,我們必須沉着氣、向前走。但回看已走過的路、然後在看現時的局勢,我對於2015年政改方案被否決感到特別安慰。
✽註:以上是筆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