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1月,希特拉在衝鋒隊的擁護下,進入巴伐利亞貝格勃勞凱勒酒館,推開人群然後跳上桌子,掏出手槍並向天花板開了一槍:「全國的革命已經開始!」後來更在酒館喊話:「我現在要履行五年前在軍事醫院裏一時成了瞎子時所立下的誓言:不倦不休地努力奮鬥,直到十一月罪人(十一月罪人是當時德國右翼口中同意凡爾賽條約的人)被推翻,直到在今天德國的悲慘廢墟上建立了一個強大自由的光榮德國。」事件翌日更演變成大規模的暴力衝突,慕尼黑的警方與手持槍械的納粹黨員對峙,最後希特拉和德軍著名將領魯登道夫被捕,其他同黨逃亡到奧地利,史稱「啤酒館事變」。
被捕的希特拉在法庭上受到寬容對待,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的司法部長是他的老朋友;而法庭的裁決不太嚴重,恐怕是對他帶有多少同情。入獄後的希特拉,下定決心要從這次失敗的政變中吸取教訓,並花大量的時間整理他心目中的「德國藍圖」,包括排猶政策、消滅法國和向東擴展,也就是後來每個德國人家中都有收藏一本的《我的奮鬥》。
到底排猶有多重要?這當然與希特拉在一戰時對猶太人的印象有關。希特拉與不少右翼支持者都認為,德國在一戰中慘敗、被迫簽署凡爾賽條約的其中一個主因,正是受到操縱德國經濟活動而毫無戰意的猶太人拖累,因此深信「被人在背後插了一刀」。在《我的奮鬥》中,希特拉甚至認為「排猶就是為上帝行事」,是「全能造物者的意旨」(the will of the Almighty Creator)。
這位「上帝的寵兒」,不單在排猶時藉上帝之名,他在宣傳理念時,亦不斷暗示自己受到上帝的愛護,是一個有天賦的天才,是唯一有能力令德國擺脫目前困境、重新令德意志立於歐洲大陸上的偉人。此外,有人指出,在一戰時因毒氣而失明的希特拉,在軍事醫院接受治療時,於藥物和精神影響下蒙神感召,所以才會立誓推翻威瑪共和國政權和落實排猶政策。
希特拉既不像摩西,可以帶人穿越紅海;也不像耶穌,可以死後三日復活。他不是先知,也不是上帝的獨生子,卻透過他的宣傳和演說,令大多數的德國人相信他就是「上帝的寵兒」。而第三帝國的興起,導致後來的災難,歷史早有記載。
二戰結束72年,如今又有人宣稱自己是蒙受神的旨意行事,善忘的香港人就必須要小心。倘若那個「上帝」是指北京或者中聯辦,還不算太壞,畢竟有一個真正的實體存在,最多只是說的那位犯下十誡。但萬一那個來自「上帝」的聲音,原來是耶穌在曠野四十日時所聽見的那些奇怪聲音,香港步向何方,恐怕就是上帝給予港人的試煉了。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