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同日批薯片和奶媽請辭,有人揣測,兩者獲批遲速有別,暗示林鄭已得中央祝福。我上周寫過,若中央「短時間批林鄭請辭,再慢慢放薯片出閘」,那就擺明大細超,但現在同時批准,解讀便截然不同。這樣安排,最明顯的意圖就是劃一起跑線,令大眾覺得兩人公平競爭;反過來說,北京遲批薯片,也可理解為中央一番好意,目的是令外界以為曾俊華受打壓,讓他賺得更多同情分。換言之,一則消息便有三重演繹,它們不可能全部是真的,當中必有「噪音」。在確知下屆特首花落誰家之前,不管是無票的市民或有票的選委,都應該好好學習辨識和鑒賞噪音。
所謂噪音,即虛妄的信息。很多人以為噪音無用,甚至必然有害,實在大錯特錯。古希臘、羅馬人有種占卜法,叫「Ouromanteia」,中文意思是「尿卜法」:屙尿時,若見泡大而疏落,即預示將獲得一大筆錢;若見泡小而密集,即預示會有疾病或損失──順帶一提,《尤利西斯》的Molly獨白有句,「O Lord how noisy I hope theyre bubbles on it for a wad of money from some fellow」,正是暗指尿卜法。這樣解讀一篤尿,當然是無用的噪音。法國詩人蘭波,一生與幻覺為伴,他在《地獄季節》(Une Saison en Enfer)說,自己「在雲中見到馬車,於湖底發現客廳」。這些固然是噪音,但蘭波懂得點石成金,將噪音編寫成詩,那就昇華為藝術,不但有用,而且很美。
今天翻開不同的報紙,就會播出不同的噪音。比如親建制媒體近日吹捧林鄭,試圖從無關的事件中,解讀出中央「祝福」的信號,無非是想某些舉棋不定的選委信以為真。這類噪音也不是完全沒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奶粉」原來好短缺,或者水貨都要袋住先。根據這些媒體的往績,他們分明就是一個演技破爛的財經演員,明智的投資者應該知點落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