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莫高估曾俊華受壓莫低估陳茂波醜聞 - 李平

蘋論:莫高估曾俊華受壓
莫低估陳茂波醜聞 - 李平

國務院昨日宣佈免去曾俊華、林鄭月娥的司長職務,為他們參選特首開了綠燈。由於兩人請辭時間前後相差一個月,難免令人感覺中央「大細超」、處理手法不公平不公正,甚至有人刻意宣揚這表示中央挺林棄曾。在由北京主導的小圈子選舉中,有這樣的解讀並不意外,但中共鐵幕後的權鬥不足外人道也,如果因此高估曾俊華受到的壓制,低估民意對特首選舉的影響,甚至對醜聞纏身的陳茂波同時被任命為財政司司長置之不理,那就更不足取。

不公平的起跑好過被狙擊

曾俊華、林鄭月娥同日獲批准辭職,對曾俊華的不利影響不見得有多大。這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看。其一,兩位司長同日獲准辭職參選,也可以理解為兩人在同一起跑線上啟動。如果北京先批准曾俊華參選,再批准林鄭參選,恐怕會有人解讀為北京放林鄭狙擊曾俊華。就算是不公平的同時起跑,也好過被狙擊吧?
其二,北京同日批准請辭事先已廣為張揚,曾俊華、林鄭月娥都有時間策劃何時、如何作出回應。林鄭月娥搶了先手,也不過是報章的一日頭版而已,更重要的仍是政綱和民意。堪可比擬的是, 2015年12月,台灣第14任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號次抽籤時,國民黨的朱立倫、王如玄抽中一號,口號是「團結一致、台灣第一」,二號民進黨蔡英文、陳建仁的競選團隊就高叫「英仁雙全、台灣向前」,三號親民黨宋楚瑜、徐欣瑩則喊出「勇冠三軍宋瑩配」。以曾俊華的風趣,相信他的參選記者會可以有更多金句讓媒體、市民記得。
其三,所謂北京欽點林鄭月娥出任下屆特首的傳聞甚囂塵上,但消息來源多指向中聯辦,因此同時有傳聞指這是張曉明、梁振英合謀推舉代言人,有「假傳聖旨」之嫌疑。而曾俊華曾獲「習握手」,又獲新華社盛讚「對香港乃至全球經濟的運行富有卓見」,在北京急於應對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的貿易戰、貨幣戰之際,中共高層有人力挺曾俊華,何足為奇?只不過,中共的權鬥必然延伸到香港的特首選舉,市民也好,參選者也好,難以看透鐵幕後的把戲,斷言挺曾或挺林只是表面工夫。

梁振英選權貴利益守護人

如果說,林鄭月娥是梁振英2.0,是西環和梁振英的利益代言人,那麼,被譏為囤地囤到成為財政司司長的陳茂波,不只是梁振英路線的又一繼承者,更是梁振英選中的中港權貴的利益守護人。
作為上屆立法會唯一提名梁振英當特首的議員,陳茂波原定角色是財政司副司長,是梁振英掣肘甚至架空曾俊華的打手,但政府架構重組被立法會否決,黃粱夢醒。麥齊光捲入租金津貼風波下台,陳茂波乘機接任發展局局長,但家人經營劏房、新界東北囤地等醜聞不絕,如今竟榮升財政司司長,無異是對香港財政制度、廉潔制度的諷刺。
曾俊華理財的保守理念、手法,受到梁振英、葉劉淑儀、林鄭月娥的質疑。一旦陳茂波獲留任,並改變香港審慎的財政制度,且不說其家族是否再度得益,原本以梁振英為代言人的中港兩地權貴集團肯定首先得益。
在香港特首的小圈子選舉中,民意不能以選票表達,但不等於北京及其欽點的候選人就可以對民意視若無睹。公生明,廉生威。特首選舉如果不公正、不公平,司局長如果未上任就醜聞纏身,下屆特區政府的公信力就更加先天不足,何以管治香港?
但願手中有票的選委,不要高估兩位司長同日獲准辭職參選的政治用意,也不要低估陳茂波被新特首留用的破壞力。但願選委們能問問候選人,是否繼續走梁振英的鬥爭路線?是否留用陳茂波當司長?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