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受盜版猖獗、娛樂多元化、港產片走下坡等影響,本港戲院數目,由1993年高𥧌時119間、逾12萬個座位,大幅萎縮至僅餘約50間戲院、座位總數跌至不足4萬個。不過,新科技興起吸引市民重新入場睇戲,不少新經營者進場,且零售不景氣下,有助帶旺人流的戲院重新受業主及商場歡迎。
英皇樂天爭一杯羹
上世紀戲院最風光時,單計中環已有6間戲院,但踏入千禧年代,市民入戲院意欲減少,小型戲院賣盤變商場,院線收縮規模。華懋院線由90年代最多6間戲院,至今只剩屯門巴黎倫敦紐約米蘭戲院,部份地區如大埔及深水埗,甚至一間戲院都沒有。
不過,隨着戲院先後引入4DX、IMAX、D-Box等科技,同時採用「無機房」技術減省播放器材佔用空間,加上戲院能吸引人流刺激消費,商場再度歡迎戲院進駐,例如大埔超級城去年亦表示會增設迷你戲院。
英皇電影亦租用中環娛樂行兩層開集團首間戲院,料今年開幕。韓資CJ及樂天集團亦先後進入本地戲院市場,前者接手紅磡寶石戲院,後者去年於筲箕灣開L Cinema,有指是盼經香港進軍內地。
■記者陳東陽